“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伴隨著蟬鳴聲聲縈繞枝頭,蚯蚓翻松泥土、野菜爭相攀長,立夏如約而至。此時,氣溫漸高,雨水漸多,正是萬物拔節孕穗、茁壯成長的大好時節。正所謂“春趕天,夏趕時”,端牢手中的“飯碗”,沒有捷徑,必須搶抓農時,用奮斗把汗水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從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推動四海育良種,再到我國糧食“十九連豐”的奮進故事,一滴滴汗水,一季季豐收,折射著農業新發展、農村新氣象。如今,廣袤的神州大地欣欣向榮,充盈著希望與干勁,正迎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五谷豐登”。
放眼今天,“希望的田野”正發生著深刻變革。在江蘇鎮江戴莊村,當地采用廢棄醋糟轉化為育秧“營養土”等生態循環模式種植水稻,化肥年施用量降至零;在廣袤的三江平原,自走式噴霧機來回穿梭噴灑農藥,農技人員指導種糧戶科學使用農機管理麥田;在河北成安縣,玉米套大豆,科技加持一畝雙收,圓滾滾的豆子、黃澄澄的玉米收儲入倉……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科技與傳統農業碰撞融合,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業向著科技化智能化發展,乃大勢所趨、發展所需。當前,要立足我國現代化農業建設國之大計,抓好科技興農的“牛鼻子”,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動農技人員積極開展“農事”指導,堅決有力挑穩農業“金扁擔”,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打好關鍵“這一仗”。
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進步,托穩了種糧農民的信心,也吸引更多年輕人扎根農業一線。“栽下立夏秧,稻谷滿糧倉”,大江南北,“新農人”們用旋耕機、拖拉機、收割機,為農業高效發展裝配“新引擎”;用無人機播撒農藥、“種田管家”打理水稻、農技專家在線看田;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為鄉村產業發展拓展“新空間”。他們用堅持、專業和熱愛在鄉村大舞臺上畫出了屬于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眼下,各地要想更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要打通新農人、返鄉創業人員等人才要素雙向流動機制,另一方面要打造人才培育機制,能夠讓優秀人才在廣袤鄉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真正在農村“落地生根”。
俗話說: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萬物土中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近年來,我國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的基礎上,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昔日“小碎田”變成了成方連片的“大田”,全程機械化作業;明渠灌水變地下管網,泥濘的田間路變成硬化路;秸稈還田、鴨稻共生等農業技術集成應用……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現代農業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當下,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養好土地、養肥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種好中國良田,以糧食逐年豐產豐收托舉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在這個“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的大好時節,讓我們用一番耕耘換取“好收成”,裝滿“糧袋子”、充實“菜籃子”、鼓足“錢袋子”,讓我國現代化農業的“豐”景圖越來越飽滿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