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0日報道 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5月8日報道,拜登9日將在白宮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等共和黨人,就提高政府債務上限進行談判。外界期待此次會晤能避免一場正在醞釀的具有全球影響的金融和經濟危機。
報道援引美國財政部的警告說,如果沒有達成協議,美國最早可能在6月1日出現債務違約。由于拜登與在國會眾院占多數的共和黨人爭執不下,金融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嚴肅地看待美國政府可能出現歷史性債務違約的前景。
報道指出,如果市場對美國國債的信心動搖,甚至喪失信心,則可能波及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混亂和損失。
僅僅是瀕臨債務違約的前景,就可能損害美國債券市場和美元的信譽,促使資金逃離債市和美元。
另據據美聯社5月8日報道,到目前為止,隸屬民主黨的總統拜登和隸屬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麥卡錫都沒有讓步。拜登希望提高政府31.4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這樣聯邦政府就可以繼續支付賬單。麥卡錫和其他共和黨議員則想要一項確保數萬億美元開支削減的協議,然后才會簽字同意提高債務上限。
又據德國《商報》網站5月9日報道,外界認為,很多跡象表明結局會像往常一樣:當各方都發出足夠多的噪音并在媒體上占主導地位時,爭吵的美國兩黨會在最后一刻就預算達成妥協,已經超過任何痛苦閾值的政府債務限額將再次被提高。
報道認為,不會出現令人尷尬的政府停擺,也不會出現動搖全球金融市場的毀滅性美國違約。
盡管如此,這種一再重復的鬧劇與美國領先的經濟大國地位不匹配,僅僅關于債務上限的辯論就損害了這個最大經濟體的信譽。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5月7日的報道指出,公眾輿論的混亂可以用許多因素來解釋,包括大流行的社會后遺癥和經濟恐慌等。但有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讓美國公眾不安的核心是一種普遍的感覺,即政治不再正常。
報道說,“正常”意味著不會有人通過利用債務上限來獲取不得人心的政治讓步,從而威脅美國和全球經濟。當然,提高債務上限通常會引發政治沖突。但直到十年前,共和黨人(且只有當民主黨人入主白宮時)才開始為強制削減開支而試圖將國家推向崩潰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