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蘇興語
近日,以“開放合作·共享未來”為主題的2023中關村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指出“中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愿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更好造福各國人民”,強調“北京要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持續推進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進一步加快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在前沿技術創新、高精尖產業發展方面奮力走在前列”。這為奮進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必將讓開放合作之帆高高揚起、科技創新活力更加澎湃。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蛟龍”深潛,大興機場“鳳凰展翅”、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復興號高鐵縱橫馳騁、特高壓輸電工程跨越千山萬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位列第十一位,較去年再上升1位,連續10年穩步提升。這既是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結出的碩果,也得益于我們始終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值得一提的是,中關村是中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論壇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新征程上,用好中關村論壇這一平臺,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技產出效率,就能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牢堅實基礎。
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國際科技合作對于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現在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攜手前行、共克時艱。今天,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于世界之外。同時,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充分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持續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切實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就能夠助力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不斷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強勁筋骨”更好支撐民族復興偉業。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科技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堅持開放創新,促進各國開放合作,共享創新發展成果,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面向未來,揚開放之帆,以合作聚創新之勢,加強創新成果共享,勇攀科技高峰、破解發展難題,我們就一定能讓開放為全球發展帶來新的光明前程,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為增進世界人民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蘇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