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附中仙林學校初中部地處人文薈萃的仙林大學城。秉持南師附中深厚的文化傳統,立足棲霞優質均衡教育生態,過去的十年,學校全體師生團結奮進,砥礪前行,學校品質漸得彰顯,辦學質量穩步提升,育人文化日趨凝聚,課程體系日臻完善,精準教學主張明確,教師梯隊合和生長,智慧校園迭代更新,特色項目融合鮮明。
新的十年,學校基于對數字化時代的理解,積極探索從教室到全息教室,從教師到融合型教師,從課程到數字課程的轉換,開展了基于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以及基于創新精神的科學教育兩方面的轉型實踐,賦能“雙減”,培育科創精神,提升核心素養。
基于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
學校把脈精準教學實效,基于新課程方案和新課標理念,把握教學的“交互”“個性”“閉環”三個關鍵點,從目標定位精準、時間把握精確、結構設計精妙、方法選擇精致、評價體系精細等五方面,開展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教學模式研究,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創新,提煉運用信息化工具支持學科教學的路徑與方法。
校本研修,培育師資
為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學校陸續開展“走向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研討——棲霞區中部共同體教學研修活動”“探索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點陣筆實操培訓”“精準教學 從‘一支筆’開始——棲霞區教師信息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展示活動”“云上研題共提升活動”“聚焦信息技術 助推教學創新活動” 。開展《基于二維碼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德育與教學的行動研究》《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機器人校本課程建設研究》等課題研究。開展信息化技術融合教學的集體備課和課堂教學示范課,互學互評。全面開展的信息化培訓,有效提升了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素養,信息化教學手段正不斷賦能“精準教學”的實施。
環境建設,支持保障
學校建有智慧教室,新校區45間教室全部配備錄播系統,兩個校區所有班級教室配備高密AP,以及智慧黑板、一體機等智能化教學設備。平板教室、STSE融合實驗室建設成功,滿足了多維度的智慧教學需求。學校資源庫和各類資源平臺為智慧教學提供了軟件保障。
△融合實驗室
2020年,學校與科大訊飛簽約合作,引入訊飛教育云平臺,完成了訊飛智慧教學大環境的建設。實現了AI排課系統、在線選課系統、評教評學系統,促進高效教學管理;利用智學網考試系統,基于AI核心技術,實現智能批閱,輔助教學研究與決策;可移動平板智慧教室系統,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課堂高效互動與精準反饋;在個性化錯題本項目上,初步嘗試,逐步推進。
△基于STSE教育思想的跨學科融合實驗教學研究課堂
小班推進,點陣試點
2021年,學校以實驗班的形式進行智慧教室全學科使用試點,在由內向外重構教學過程、教育管理和學習評價,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從個性化學習原理的角度,精細發現學習問題,精確提供學習策略,精準引導學習方向和學習評價。人工智能賦能的智慧課堂、智慧教學和智慧學習,重建課堂的生態,也重構師生關系、教師角色和學生地位。
內需驅動,閉環應用
2021年,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落實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學校成為南京市第二批、棲霞區唯一的點陣筆實驗學校。學校與點陣筆項目研發團隊充分溝通,完成了點陣筆工具推進作業設計、作業批改、作業反饋在內的作業管理閉環,覆蓋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實現紙筆互動實踐研究校本化。課前通過設計校本研學案,以點陣技術實現交流互動;課中以智能化方式提高批改效率,實現數據實時反饋;課后,形成作業數據報告,實現精準教學,促進學生精準學習,提升教學實效,促進“雙減”落地。目前初二年級15個班已實現常態化智慧教學。該項目是棲霞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重點實驗項目。
逐步完善,科學評價
2022年,南京師范大學和棲霞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國家級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示范區”,學校作為南師大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實驗學校,和南師大深入合作,在原有的綜合評價體系基礎上,準備引入更為科學的教學評價模式,通過教學體系建模、數據分析與處理、模型反饋與矯正,形成更適合學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精準教學的實施。
基于創新精神的科學教育
學校有近30%的學生在各類科創賽事中榮獲市級及以上獎項,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團隊開始自主設計科學融合項目。
△2022robomaster榮獲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賽冠軍
學生的FTC項目在2022年競賽取得全國賽創新獎的第一名;robomaster榮獲2022年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賽冠軍;智能機器人項目獲得江蘇省一等獎;無人機項目獲得江蘇省無人機競賽二等獎;在“北斗科普項目”中,學生在導師團隊的幫助下,設計北斗模型,成立科普基地……成績的背后是學校精心開展的一系列基于創新精神的科學教育舉措。
△組隊參加杭州科技挑戰賽
搭建場域
2019年8月以來,在市區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學校進行整體升級改造,整合現有裝備,建成智能化科創中心、STSE融合實驗中心。智能化科創中心含有教學區、活動區、展示區、儲物區、加工區和閱覽區六大功能區,裝配通用加工設備和專用教學設備,營造出以科技為本、富有未來感的氛圍。STSE融合實驗中心融合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環境(Environment),建設人工智能溫室,裝備無線智能設備,豐富拓展實驗場域,控制變量實驗設計,開展實驗教學。
融匯師資
學校以STEAM教育理念為指導,成立科創綜合教研組,由多學科教師組成。該組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及對“減”去作業負擔,“增”加課堂樂趣的思考,圍繞共同研究主題,碰撞學科融合火花,形塑積極主動的教師學習形態。同時,學校充分利用周邊高校資源及校本教科研專家庫智慧,發揮校內外專家理論引領作用,發揮一線教師教學陣地作用,在協同育人中真正推動校本融創師資成長。
豐富課程
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學校以科創場域為載體,調動科創師資團隊,以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研究為學習內容,以“一體”(融合科創教育)“兩翼”(融合科創課程、融合科創項目)為實施路徑。
融合科創課程包括普及課程和精品課程。《智能機器人》《激光造物》及《人工智能》在初一、初二普及開展,《智能機器人》《金屬機器人》《機甲大師》《無人機》《人與工程》《生物法“責”》《番茄時間刻度上的學科旅程》等為精品課程。
融合科創項目以《生活實驗手冊》開啟初中生理科創新實驗學習之路,以《校園3D模型》《北斗系統運用》《無人機巡校》等科創實驗項目,讓越來越多學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培育科學素養,提升探究精神。
通訊員 蔣小梅 現代快報+記者 袁永紅
(學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