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麒院士在辦公室。
82歲的“火山院士”劉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遴選活動中當選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這是一位非常前衛的爺爺。幾十年前就經常腳踩登山鞋,戴著太陽鏡,身背登山包,全球到處跑。
2000年,他和一眾科學家前往印度尼西亞即將噴發的喀拉卡托火山考察,想到正在冒氣的火山口看看,不料,快爬到火山口時發生地震!地震往往是火山噴發的前兆,大家驚慌失措,急忙往山下逃……幸好火山還未噴發,躲過了一劫。
當下不少年輕人熱衷的露營,他早年經常體驗。去新疆阿什火山考察,早晨起來一拉開帳篷,白雪頃刻灌進來,人很難爬出去。
他在青藏高原“野炊”的必備干糧,就是當下許多年輕人喜歡的方便面和午餐肉。但一連吃十幾天,他就沒胃口了,到現在對這類食物也不感興趣。
曾有人問他:“您都去過哪兒???”
白發老人狡黠一笑,答曰:“你反過來問,問我沒去過哪兒。”
推開劉嘉麒辦公室的門,一幅名為《地獄之門》的巨幅照片抓住所有人的目光——黑色大地的多條裂縫滲透出火紅色,一些按捺不住的巖漿率先噴濺出來,深埋在地下的巨大能量蓄勢待發。
這座名為艾里塔拉的火山,位于東非大裂谷埃塞俄比亞的北部,是劉嘉麒考察過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之一。
前不久,他還去了趟四川甘孜,并輕描淡寫地說:“那里才海拔4000多米……”
但野外考察也有“丟人現眼”的時候,他說,有時走著走著,鞋底掉了,沒有鞋換,只能找根繩子把鞋底綁在腳上繼續走,很是狼狽。不過也無可奈何,登山路難走,鞋壞是常有的事。
劉嘉麒的路,就是這樣憑自己的兩條腿走出來的。
他從小就是個苦孩子。老家在遼寧山區,1948年的遼沈戰役就是在“家門口”打的。他經常和村里的孩子躲在山上聽槍聲,看沖鋒。1949年年初家鄉解放了,他走到村外去上學了,《國語》(現在的語文)的第一堂課是:“開學了,上課了,窮孩子也能上學了!”
一年后父親去世,家里沒了頂梁柱,小劉嘉麒面臨失學。幸好,他一上學就學習好,總是考第一,學校免除了學費,讓他繼續讀書,所以劉嘉麒由衷地說,“感恩新中國,感恩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
上中學他繼續往遠走,學校在縣城,離家十八里路,步行得兩小時。他早晨5點多出發,每天要經過一塊墳地。劉嘉麒很害怕,但也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天黑時讓母親護送他過去,他說:“那時候母親就是依靠,卻沒想到她自己回去也會害怕的。后來回憶起來才感到自己真不懂事。”
考上大學,遭逢“三年自然災害”,但“挨餓”依舊沒有讓他停止學習。再之后,37歲的他決定“往北京闖闖”,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而后,他從北京走向了全國和全世界。
但宇宙太大,地球太大,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工作原則:選擇一個方向,占領一個領域,解決一個問題。
火山研究就是他選中的命題:“之前,在中國幾乎沒人研究火山,那就從我做起!”采訪時,劉嘉麒不慌不忙地說:“我學開車,前面不能有別的車,看見車我就想超它?!?/p>
火山活動是一個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固體行星由火山噴發形成,地球也不例外。而中國的火山研究早年落后,外國人甚至一度以為中國沒有火山。
劉嘉麒用足跡改變了這種認識。
20世紀80年代,他考察新疆西昆侖山,查明當地火山曾于1951年噴發,寫下中國大陸最新一次火山噴發的記錄,并將這座火山定名為阿什火山。他還走過了中國幾乎全部有火山分布的地區,包括十進長白山、七上青藏高原。著有《中國火山》一書,系統、全面地梳理了中國火山的分布和狀態。
在從事地質研究與科考的60多年里,他遍訪七大洲、五大洋,曾三入北極,兩征南極。
回憶乘坐科考船穿越西風帶暈船的情景,老爺子打趣說:“就差腸子沒吐出來了?!?/p>
一步一個腳印,他帶領中國火山研究走向世界前沿?!艾F在我們和國外同行平起平坐,有些地方我們強,有些地方他們強?!彼敛豢蜌獾卣f:“外國同行提教授,用我的推薦信好使。”
劉嘉麒的環球考察,用的是科研“公費”,這件事他記在心上,一直想要回饋社會。和火山打了一輩子交道,近年來,他開發了玄武巖拉絲的技術,并推廣成產業。
他的辦公室里擺著幾軸草綠色的線軸,上面纏繞著玄武巖纖維,摸起來和塑料繩有些相似,又輕又韌。他介紹,這種材料抗腐蝕、阻燃、環保,而且原材料易得,可以代替碳纖維和鋼鐵,應用于航天、國防、消防等領域,前景非常廣闊。
有了這項落地的應用成果,搞基礎研究的劉嘉麒才踏實了。
現在他每天依舊很忙,經常在路上。不出差的日子,就掃一輛共享單車,騎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來上班。他說:“趁著現在還沒糊涂,想再做點事。”
帶學生,就是他當前最重要工作之一。能萬里挑一考進中科院的,他覺得都可以算是“人才”,重點在于如何塑造和培養這些人。
劉嘉麒認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學生入學,他都要談心,問學生:“人的路徑大致分為三類,從政、從商、做學問,你想走哪條路?”然后他再根據學生的想法,幫其設定計劃。
“我也是從那時候走過來的。” 劉嘉麒雖然時常念叨,現在年輕人不如老一輩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說:“也不想讓你們吃我們的苦?!?/p>
所以現在,他盡量幫年輕人“開路”,再扶上馬,送一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文并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