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鑫
又是一年畢業季。眼下,正值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關鍵期。連日來,全國各地各高校積極開展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在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精準對接40家行業特色用人單位,合力舉辦“薈聚芯人 共創蓉城”集成電路行業專場招聘會;在江蘇南京,當地大學舉辦生涯嘉年華系列特色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活動,提升畢業生求職技巧和綜合素質......一系列務實舉措、有力措施,將牢牢穩住畢業季“就業大盤”,促進廣大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乎國計民生。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有關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預計達到1158萬人,比上年增加82萬人。面對新情況新挑戰,如何保障馬上走出校門、即將步入社會的莘莘學子有業擇、有去處,成為我們必須面對、迫切答好的現實課題。無論是激發企業招人用人積極性,還是擴寬就業空間、改善創業支持條件,還是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等,當前各地各部門未雨綢繆挖掘崗位資源、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推進相關政策進企業、入校園、下基層,更好助力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在畢業季種下更多希望。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必須把心思和力氣花在刀刃上,在全社會形成多方合力。各地高校要更有針對性地加強就業指導服務,簡化優化畢業生就業程序;更加積極加強與用人單位聯系,千方百計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做好供需雙方“牽線搭橋”等工作。企業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還需進一步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關心關愛,精準施策、貼心幫扶,打好服務“組合拳”、用好政策“工具箱”,鼓勵釋放更多崗位空間,共同唱響畢業季就業協奏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奔赴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征程,只要有志向就會有事業,只要有本事就能有舞臺。任何職業都不會埋沒人才,也不會束縛人的創造力,關鍵在于對待職業的態度。這就要求廣大高校畢業生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和擇業觀,保持平常心態、杜絕浮躁心理,理性客觀看待個人現狀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發展職業和工作崗位,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無論是“三支一扶”“西部項目”“特崗計劃”等基層項目,還是投身創業時代浪潮、加入新業態新就業領域等現實選擇,只要腳踏實地、勤奮努力,就能夠施展才華、成就自我,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工程,既需政府、高校、學生的共同努力,也要社會各領域、各環節的充分協同。火熱的六月、追夢的季節,讓我們搶抓關鍵期,綜合施策、深度挖潛,用心用情用力讓廣大高校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