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理響中國】做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新人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作為一名歷史和考古工作者、教育者,讀之令人振奮,聽之令人鼓舞,學之思緒飛揚。我們要堅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賡續歷史文脈,厚植家國情懷,肩負文化使命,努力培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新人。

  賡續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2019年1月2日,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時習近平總書記致信表示祝賀,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勉勵廣大考古工作者“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2年5月27日,第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中華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成分。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融通中外,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行動指南。我們學之思之悟之,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論述,有助于進一步激發所有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考古發掘表明,經歷了數百萬年的人類活動在大江南北展開,中華古代先民用石頭棍棒與大自然搏斗,繁衍生息。一萬年左右,走向種植為主的定居文化,走出洞穴捧起陶碗開啟了“南稻北粟”的農耕文明畫卷。五千多年的時候,大江大河哺育的諸多用考古學文化命名的人群都聚合出類同的古國形態,開始了“王權王國”的政治社會文明模式。以公元前2070年為起點,生活在黃河中下游的夏商族群,以登封王城崗、新密新砦、禹州瓦店、偃師二里頭、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安陽洹北商城以及殷墟等城邑為載體,強力推進王國政治的統領方式,形成了文字可契的青銅文明時代。公元前1046年,“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系統開啟了塑造中華禮樂文明的偉大實踐,從寶雞大周原到長安豐鎬二京再到東都洛陽,北京琉璃河、山東臨淄、山西臨汾、湖北隨棗、河西走廊、川渝巴蜀,一直到長江下游、東北環渤海地區等地古遺址、古墓葬出土的文物,都打上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烙印。公元前770年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諸侯列國掀起了無數次變法變革圖強浪潮,秦人一馬當先,歷甘隴、雍城、櫟陽、咸陽等都邑遷徙,多次東擴南下,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形成了以郡縣制為基礎、“車同軌,書同文”的中央集權統一道路。秦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以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北京為都邑,開展了與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動,譜寫出浩蕩絲路之歌,創造了盛唐氣象,造極于趙宋之世的華夏民族之文化以及明清地域廣闊、多民族融合一體的文明格局。撫凝文物、細味經典,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同時,特別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某種程度而言,文化自信就是歷史自豪、歷史自覺和歷史自省,古代先民遺留下的一件件文物、一處處遺存承載的就是中華民族物化的優秀傳統文化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文化根基。我們回望歷史,一定是立足當下、展望未來,考古工作者的擔當不僅僅是做文物保護好、傳承好的第一責任人,也是將其利用好、弘揚好、傳播好的忠實實踐者,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深刻把握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將文化傳承發展寓于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全面系統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著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此同時,必須深刻把握文物文化合作交流的國際性、開放性,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講好中國文物故事、歷史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服務于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全球提升。

  筑牢“根與魂” 厚植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這些重要論述,清晰指明了中國考古學的努力發展方向。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考古學科的研究一定要緊緊圍繞“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特征,聚焦于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之“五性”研究,不斷加強國家層面的歷史文化研究和平臺建設,凝練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方向,完善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回應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事業、文化繁榮的殷殷關切,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中美好優秀文化需求的期盼。

  作為歷史遺產腹地的河南省,因歷史上大部分位于黃河中下游以南的地理區位特征,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具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數據顯示,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數量居全國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21處。面對河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少同仁用“中國山河、老少文武”八個字來概括。“中”即是“天下之中”的地理觀、文化觀和歷史觀,解喻中原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一直處于核心地位的作用,“中”既是河南地方方言關鍵詞,也體現《禮記·中庸》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所言的價值觀。“國”指的是自古代文明形成伊始,河南已成為華夏古國王國發軔成長的核心文化地區,也有學者主張偃師二里頭遺址為“最早的中國”,當然,如果“禹都陽城”可證,最早的中國應該是登封王城崗遺址。寶雞發現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中有“宅茲中國”,指的就是河洛地區,西周開始已經把“中國”與河南的古文化特性緊緊聯系在一起。“山”即嵩山,也就是《詩經》中“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的圣山,以后為五岳之一,嵩山文化圈孕育了夏商王朝,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河”是黃河,殷卜辭稱為“高祖河”,《史記·封禪書》稱為“德水”等,她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不但是古代中國農業文明起源、國家與城市文明肇源之地,包括黃河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老少文武”是對“中國山河”的具體解釋,也是河南代表性的文化遺產,“老”即老子,《道德經》家喻戶曉;“少”即是少林寺,美名天下;“文”即甲骨文,承載殷商信史;“武”即是武術,如今太極拳法、少林武道后繼有人。這八個字中有考古,有歷史,有故事,有傳承,有現代,有古今,有世界,需要通力闡述,以達“行走河南,感知中國”之目標。

  除此之外,發掘考古遺存,研究古代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總結各區域的“中國山河、老少文武”的種種文化表征,廣泛凝聚“國家文化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文明的“五性”研究,究明中華民族文脈不息、人脈不斷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魂魄”,這是考古工作、歷史研究的文化使命所在。穿越千年歷史隧道,考古工作通過一件件實物,與先民目光交匯,與先人靈魂相撞。鄭州大學考古學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扛牢新時代歷史責任,立足中原,面向全國,服從國家戰略布局建設好一流考古學科,有力詮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特質。由考古學科牽頭,落實“部省合建”要求,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與省文物局合建黃河考古研究院,推進中華文明根系和起源研究,講好黃河故事,充分展示考古學對國家文化建設的使命擔當。

  肩負文化使命 培育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更好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使命的要求,發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號召。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深入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個突出特性的基本內涵;必須深刻把握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的科學論斷。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承與發展工作,肩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緊密結合,培育時代新人,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人才輩出。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為目標,以國家文化建設為導向,以國家命題為抓手,具體研究中華歷史文化的形成與演進過程。要從政治史、觀念史角度揭示中華民族文化一脈相承的核心要素,探究中國思想文化中務實創新、兼容并蓄、敬天法祖、重視血緣、以道德完善為最高理想追求等文化特質,揭示中華文明不同時期與周鄰文化的交流融合過程,以及“多元一體”的大熔爐格局。要把歷史考古文化研究和學科建設打造成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支撐體系。

  培養世界一流考古人才,一定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以加強能力建設為著力點,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要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大力加強以德化人為根本導向的歷史考古學課程體系建設,突出考古思政課程,以史育人,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光照亮人心,永續傳承。

  (作者系鄭州大學副校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