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州區堅持低碳環保、生態宜居,統籌綠色發展、污染治理、產業結構調整,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打造生態競爭優勢。如今,海州以綠色彰顯城市風采,用鮮花裝扮美麗城區,在城中匠心雕琢園林園藝,在城郊打造爛漫花海,造就了一幅幅詩意景觀圖,在生態底色上成就文旅之美。
生態修復 呵護“只此青綠”
進入初夏,海州區的鄉村旅游備受關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在位于錦屏鎮東側的劉志洲山體育公園,今年4月底,全新的露營基地建成投用,超大的濱湖田野帳篷,形態各異的三角帳篷、金字塔帳篷、星空帳篷,組合成田野里的帳篷賓館。而在過去,這里曾是連云港市的工業重鎮,被業界譽為“中國化學礦山搖籃”的錦屏磷礦就坐落其間,而與此毗鄰的磷礦采空區劉志洲山更是“傷痕累累”。轉機發生在2018年,海州區委區政府作出堅決制止開采、收回采石宕口的決定,使劉志洲山現存山體得到了最大限度保護。隨后,依靠山水骨架調結構育業態重塑“綠色經濟”,昔日廢棄采石場蝶變為植被茂密、山清水秀的生態健身體育公園。
“每次回來看父母都要順便來月牙島瞧一瞧,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鳥兒或迎風翱翔,或覓食嬉戲。”在月牙島觀鳥驛站,從南京回來探親的孫悅感慨萬分。昔日的粉煤灰堆場整治成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月牙島景點,吸引了黑水雞、斑嘴鴨、大白鷺、紅嘴鷗等129種鳥類棲息停留,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我相信,海州優美的環境能夠切實體現綠水青山的全域旅游優勢。”孫悅說。
這正是海州區激活全區生態產品價值的生動寫照。為了守住城市生態環境的綠意,海州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藍天常在、碧水常清、凈土常存”作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西鹽河、劉志洲山、月牙島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短板變為城市生態環境的新景點,吸引了上百萬的游客前往觀光旅游,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態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厚植底色 描繪“生態項鏈”
近日,海州區道路兩旁、公園游園、小區圍欄等地的鮮花盛開,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拍照賞花。
據了解,海州區堅持打造優美花園城市,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旨在讓市民生活在藍天白云下、鳥語花香中。蔥蘢的樹木、盛放的鮮花、精致的道路、休憩的廊架……在海州區一處“口袋公園”里,孩子們追逐嬉戲、歡呼雀躍,老人們圍坐一起、互道家常,呈現出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圖景。
城市“顏值”飆升,市民、游客看得到的是美景,體現出的是海州在城市建設、管理精細化上付出的繡花功夫。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城區綠地率達40%,綠化覆蓋率42%以上,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24平方米。建成福隅園、龍尾拾光、星化社區等50個“口袋公園”,打造花園式街巷綠化120余處。良好的生態環境、美麗的城市景觀,夯實了海州文化旅游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綠色發展 “繡”出詩畫山水
古典靜謐的小院落、綠意盎然的盆景苗木、幾張木桌竹椅、一壺熱氣騰騰的云霧茶、一碟瓜果點心,在位于花果山街道前云村的民宿里,投資者周久荏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感受鄉村慢生活的美好。
游人多了,產生的污水和垃圾給環境帶來的壓力,能承受嗎?“原有的污水處理網無法承載現在的旅游負荷。”前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武嘯天介紹,在花果山街道的支持下,前云村開始了環湖路沿線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為提升排污管的容納能力,工作人員實地勘測排污管線的走向,最大程度減少動工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同時,面對日益增多的游客,前云村也對水網進行了改造,確保飲水更安全、更穩定。
硬件升級了,軟件也不落后。“我們對村域溝渠、河流進行定期清理,并且在村規民約中制定環境保護制度,完善環保設施。”武嘯天說,村民們主動撿拾垃圾、勸導不文明不環保的行為、開展人居環境評比,還組成了志愿者隊伍,維護村里的生態環境。近年來,海州區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改造工程,積極打造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精品村項目。該區以屋面整治、景觀打造、產業發展、產業展示等為主要建設內容,突出人居環境與產業、鄉村文化相結合,讓美好的生態吸引更多人走進鄉村。
美麗的海州正以獨特的“生態+文旅”發展模式,展示著綠色新形象。“激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富民,海州區創新推出多條轉型升級的路徑,逐步實現了從生態覆蓋到生活富裕的轉變。”海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將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的文化供給、精神滋養,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變成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體驗。(王雅萱 寇玲 孫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