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德國柏林同德國總理朔爾茨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此次磋商高效務實,取得豐碩成果。雙方在更高水平、以更高標準和更高質量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符合兩國利益,也具有重要世界意義。
近段時間以來,中德互動頻繁。去年11月,朔爾茨訪問中國,成為中共二十大閉幕后首位訪華的歐洲領導人;今年4月,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并與中方舉行第六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5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就任中國外長后首次訪問歐洲的首站就選擇了德國。剛剛舉行的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在近期中德互動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雙方首次線下舉行政府磋商,也是兩國新一屆政府的首次全面對接。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BWA)主席米夏埃爾·舒曼認為,經歷了新冠疫情等挑戰之后,德中雙方再次進行面對面對話至關重要。
政府磋商機制體現了中德關系的特殊重要性。中德政府磋商機制被稱為中德合作的“超級發動機”,自2011年啟動以來,在不斷充實中德關系內涵、拓展中德務實合作、規劃兩國關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輪磋商中,兩國總理聽取了雙方外交、經貿、工業、財金、司法、交通、教育、科技、衛生、環保、發展等22個部門負責人關于推動中德在有關領域合作進展情況的匯報。雙方一致同意建立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制,舉行第三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以及新一屆中德環境論壇、衛生對話,繼續深化經貿、投資、汽車制造、高科技、新能源、數字經濟、人文等領域合作。
在本輪磋商取得的豐碩成果中,中德深化經貿合作的內容格外引人關注。朔爾茨在磋商期間多次表態:“德方歡迎中國實現發展繁榮,反對任何形式的脫鉤,去風險不是‘去中國化’”,“德中經貿和雙向投資聯系緊密,德方無意對華脫鉤”。縱然當前德國政府內部圍繞對華立場政策有一些爭論,但任誰也無法否認的一個事實是,中德合作基礎扎實、充滿活力。《紐約時報》在分析中德合作對德國的重要性時稱,超過100萬個德國就業崗位直接依賴中國,還有更多的崗位間接依賴中國。在歐洲對中國的投資中,近一半來自德國,近一半的德國制造業企業的部分供應鏈依賴于中國。在當前貿易霸凌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一些國家大搞“脫鉤斷鏈”的特殊背景下,中德合作的“超級發動機”再發力,釋放開放合作的積極信號,對中德兩國乃至世界都是好消息。
10余年前,當中德兩國開始進行政府磋商時,中德合作意味著無盡的貿易和盈利機遇。這一點已經被事實所充分印證: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伙伴。今天,中德政府磋商雖然面臨與10余年前全然不同的外部環境,但中德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合作基礎扎實,發展動力強勁這一基本事實沒有改變。只要持續增信釋疑、挖掘雙邊合作新機遇,就有理由對中德合作的前景充滿信心。(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