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第二批“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鹽城。數十位來自央媒省媒的記者深入一線,尋找鹽城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鑰”。
“這是東臺在全國首創的‘風光漁’立體開發模式,上有風力發電、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養殖……”“這是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被稱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樣本……”
在東臺沿海經濟區條子泥濕地,隨著工作人員沈丹丹的介紹,采訪團成員嘖嘖贊嘆的同時,問題也隨之拋出,東臺在平衡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中,為何有這么多“首創”和“第一”?!缎氯A日報》記者洪葉脫口而出:“你們怎么想到這些模式的呢?”
“‘風光漁’就是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灘涂資源高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睏蠲糇鳛橹袊澞軚|臺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的代表,在“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已經工作了7年?!拔覀児窘ㄔO了‘光、漁’,‘風’則是依托國家能源集團先期建設的,現在‘漁’也交給了專業的人去做。”楊敏說,這里2000多畝的光伏水面已經全部承包給了農戶,養殖了鯔魚、蝦、蛤蜊等。
利用企業逐利的天性,催生出綠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疊加效應、倍增效應。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風光漁”立體開發模式應運而生。
條子泥濕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漲潮時,鳥兒無處落腳!專家的發現引起東臺市沿海經濟區的重視,他們租下720畝魚塘進行改造,嚴格控制水位,使水面和草甸錯落有致,讓鳥兒在漲潮時多了“歇腳”地。
“濕地保護和發展需要多方合力。”東臺沿海經濟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呂洪濤介紹,“我們通過‘政府+科研+公益+企業’的合作模式,吸引各界參與進來,集思廣益、博采眾長,致力于探索濱海濕地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路徑?!?/p>
在東臺領略了鹽城的“風勁光華”,采訪團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北,繼續“追光逐風”。
鹽城正泰新能源工廠是江浙滬三地合作、在江蘇投資的首個制造業項目。項目位于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致力于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與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全面滿產后,預計實現年開票銷售超150億元。
“為什么這里能成為正泰集團規模最大的外基地?”聽完介紹,《光明日報》記者李健提出了疑問。
“在國內,提及光伏產業,就繞不開鹽城。”鹽城正泰組件廠長張浩解釋,“從單個城市來說,鹽城的光伏生產規模在全國數一數二。這里已經形成成熟的光伏產業鏈,像通威、天合、阿特斯在這里都有大量投資?!?/p>
原來,鹽城一直著眼于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勝勢,搶抓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重新洗牌的契機,著力拉長新興產業鏈條,從而實現了從資源開發到高端制造的精彩一躍。
一臺風機、數十組光伏,在滿足自身用電需求的前提下,90%的綠電供應給周邊的企業……在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新能源科創園,布局在園區內的智能微電網項目引起了采訪團的興趣。
“科創園在2016年實現智能微網系統搭建,成為國內首個隔墻售電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園區,可實現年減碳近6000噸?!惫ぷ魅藛T陸玲玲介紹,“智能微網是以電力電子技術為核心的小型發配電系統,是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能源管理系統和輸配電基礎設施高度集成的新型電網,是智能電網的發展趨勢之一。”
隨著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推移,鹽城沒有滿足于資源的開發和產業的布局,在綠電、綠能的應用和消納方面也在積極探索。今年一季度,鹽城市新能源發電量74.16億千瓦時,占鹽城全社會用電量的66.9%。
緊接著,采訪團來到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零碳”是這里最熱的詞匯。“建設零碳產業園,這里有什么優勢?”現場有記者發問。
“我們擁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和厚實的新能源產業基礎,綠色低碳理念深深融入‘血脈’,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射陽港經濟開發區新能源產業園副主任李克寧回答,以風電裝備產業為主導的新能源產業全面起勢、加速崛起,射陽港經濟開發區走出了一條以“風”突破、以“綠”創新發展路徑。
節能降碳的前提,是獲取真實、精準、及時的碳排放數據?!皥@區的‘能-碳’雙控平臺已有雛形,做到‘知碳’‘算碳’?!崩羁藢幷f,“接下來將開發上線更多功能,比如碳資產管理、綠電交易運營、認證零碳產品等,將其打造成園區的‘零碳數字大腦’?!?/p>
隨著采訪的深入,精彩故事令人目不暇接。鹽城弗迪電池有限公司正加速打造“黑燈工廠”;遠景能源射陽基地成為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的零碳工廠;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目前液化天然氣年處理能力達600萬噸,可實現碳減排2850萬噸。
從波濤滾滾的大海到機械手臂輾轉揮舞的現代工廠,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在鹽城早已深入人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