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舉旗幟,堅持文化認同,凝心聚力,深植念茲在茲的文化根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充滿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古有《詩經》《楚辭》記錄著中華大地各個民族的民歌,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要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時至今日,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歸宿,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守初心,堅持文化探源,追根溯源,堅守培根鑄魂的文化底蘊。“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各地考察調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數次深入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護單位考察,帶動“考古熱”、“博物館熱”不斷升溫。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內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時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考古發現是不可替代的文明課堂。隨著考古工作者的不斷努力,越來越多的傳統文物不斷“破土而出”,“中國”之稱從何而來,“何以中國”的時代之問如何答好也愈發清晰。要堅持文化探源,做好新時代文化遺產價值的挖掘與保護利用,從文物溯源到文物發掘,再到文物保護,再到文物研究,形成一個完整的文物溯源工作鏈,做好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堅守培根鑄魂的文化底蘊。
展形象,秉持文化互鑒,守正創新,篤行交流發揚的文化態度。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賡續歷史文脈,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譜寫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充分交流、開放互鑒是文化發展、文明復興的重要推動力。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國期待精彩的講述。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深化文明交流互鑒,需要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堅定的自信,提供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文化產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增強與不同文化之間接觸、對話、相處的能力,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行則將至,做則必成。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擔負文化使命,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強國建設提供更為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