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視網信息:秦代,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占據特殊地位。因此,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具有非比尋常的價值,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其中,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是1974年3月當地村民在抗旱打井時偶然發現的,1979年10月1日建成保護大廳并對外開放。一號坑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在三座俑坑中規模最大,如果全部發掘,預計可出土陶俑、陶馬6000多件,戰車50余乘。
目前一號坑先后進行了三次正式發掘,前部陶俑已修復完整的部分是第一次正式發掘的成果,中間只清理了覆土層的部分是第二次正式發掘的區域。從2009年開始,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并取得多項重要考古成果,已發掘清理出陶俑、陶馬、兵器等千余件(組)。
40多年來,一號坑僅發掘了七分之一的面積。為什么不把這些地下的文物全部發掘出來向大眾展示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田靜以一個生動的比喻回應了群眾關切:文物發掘如同撫養孩子,后期文物養護等大量工作需要及時地完成。如果沒有具備相應的能力和各方面支持,那么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可能會有不到位的情況發生。有效地發掘、有效地保護,這是幾代文物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