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的美國政客不再炒作“脫鉤”,轉而宣揚“去風險”。美國專家近日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表示,美國此舉可謂換湯不換藥,只會招致風險。
美國換湯不換藥
全球咨詢公司Midgley&Co負責人杰克·米德利告訴《中國日報》:“這兩個術語實際上是完全一樣的……‘去風險’并不是一個新術語,這是金融服務業的慣用說法。比如,當一家銀行決定停止與某類客戶開展業務,以避免洗錢問題或其他處罰,就可以稱為‘去風險’。”
根據美國商務部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數據,2022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高達5368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增長了1.6%,達到1538億美元。
米德利就此分析稱,中美貿易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經濟而言也是如此,兩國經濟“脫鉤”的想法簡直不可思議。
他進一步指出,沒有人相信中美會“脫鉤”,于是美國轉而炒作“去風險”,這兩者本質上并無差別。
“去風險”招致風險
米德利分析指出,當美國要推動“去風險”,他們就會實施出口管制或者加征關稅。美國商務部對有助于提升決策速度或準確性的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甚至施加制裁,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信息技術、計算技術和分析技術。
“這就是美國人的‘去風險’理念……它意味著美國政府可以任意采取行動來限制與中國的貿易?!泵椎吕f。
對于美方的伎倆,中方了如指掌。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6月指出,不管怎么包裝,美方的“去風險”仍是“脫鉤斷鏈”,本質都是“去中國化”,最終是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不僅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還會反噬自身,拖累世界。
事實上,“去風險”并不是國際社會共識。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近期在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舉辦的活動上指出,歐美需求不同,對中國持有統一、單一的觀點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種觀點可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