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頭車水馬龍,人氣暢旺。
“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帶領香港走出疫情陰霾,在艱難的經歷中,努力培植信心和希望……現在,我們已經走在復常的快車道上,全速前進。”7月1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的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6周年酒會上,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致辭贏得全場掌聲。此時,在會展中心外,街面車水馬龍,景點與商場人頭攢動,一片欣欣向榮。
香港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一年來,全力推動經濟復蘇,凝心聚力謀發展,取得可喜成效。
全力推動經濟復蘇
日前,香港某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發布的二季度香港消費者脈搏調查報告顯示,46%的受訪者表示家庭財政狀況比預期好,較今年第一季度上升20個百分點;62%的受訪者對未來一年的家庭財政狀況感到樂觀,較上季度(34%)顯著提高。另外,有一半受訪者預期未來一年的家庭收入將會增加,較上季度升16個百分點。
“政府的一系列逆周期措施已發揮了穩住經濟的作用,今年第一季度香港GDP同比上升2.7%,終止了連續4個季度的跌勢。”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表示,為應對疫情及外圍通脹對香港經濟的沖擊,新一屆特區政府采取了包括發放消費券、企業稅費減免以及延續中小企業百分百擔保貸款計劃等措施,有效鞏固了經濟復蘇的勢頭。他介紹,零售業大約恢復到2018年的88%,餐飲業大約恢復到2018年的90%,全面通關后,固定資產投資也有明顯回升。
同時,為給香港經濟引入更多活水,香港特區政府主要官員過去一年頻繁出訪,講好香港故事、推介香港機遇,下大力氣“搶人才”“搶企業”。據了解,“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搶人才”系列政策推出5個月后,已有近5萬宗申請獲批,遠超特區政府訂立的希望每年引進3.5萬人的目標;2022年底成立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已與超過150家企業會面,目標是在2023年至2025年間吸引至少1130家企業在港開設或擴展業務。
“我們已經看見了一部分人才陸陸續續來香港,后續還會一批一批地來。我們很希望他們把家眷帶過來,在這邊和我們共同打拼,發展香港經濟。”陳茂波指出,預計香港經濟在2023年能出現明顯反彈,全年實質增長介于3.5%至5.5%,“對今年香港經濟取得較高增長有信心”。
增強發展新動能
產業結構單一,是香港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隱患。據統計,2022年,香港服務業產值占本地生產總值的93.4%。如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發展新動能,是近幾屆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
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后,李家超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推動創科發展、吸引重點企業及人才的具體措施;2022年12月,特區政府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香港未來創科發展制定清晰路徑和系統規劃。
“在中央及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過去一年香港創科發展提速提效,香港科學園的創科氛圍亦十分高昂,創科勢頭令人振奮。”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表示,過去一年,有320間新企業進駐科學園,增長達三成,新落戶的企業中約八成為本地創辦的公司,其余兩成則來自內地及海外。目前,已有超過1.9萬人在科學園工作,當中1.3萬人為科研人員。
曾在知名科技企業擔任高管的香港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贊許道,新一屆特區政府強調以結果為導向,摒棄了過去單純依靠市場發展創科的思路,而是將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加強頂層設計,“我覺得方向走對了”。
今年2月,新一屆特區政府發布任內首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從5個方向發力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除數字經濟、第三代互聯網、引進企業、匯聚人才,還提出將香港加速發展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自新冠疫情過后,全球正朝向綠色經濟及綠色社會轉型。”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利用金融創新、調配資本的能力,為氣候變化等全球共同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他舉例道,今年3月底,世界銀行首次在香港以巨災債券形式發行3.5億美元(約27.5億港元)的保險相連證券,將有助于吸引更多發行機構和專業人才來港。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6月19日,隨著一聲鑼響,香港證券交易所正式在香港證券市場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柜臺模式”及“雙柜臺莊家機制”。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評論道,此舉既可為港股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資金,又可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鞏固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疫后香港各項離岸人民幣業務指標持續反彈,更多互聯互通政策相繼推出,并取得理想效果。”中銀香港人民幣業務執行總監楊杰文告訴記者,作為香港唯一的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離岸市場最主要的人民幣業務參與行,中銀香港一直站在市場第一線,見證了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最開始我們和境外客戶談人民幣業務,對方只有財務會計部門的人與我們對接,現在他們前臺中臺后臺各部門都動起來了。”楊杰文說,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有序推進的發展過程,相信量變會逐漸產生質變。香港充分利用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時機,積極建設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以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的最大優勢。為推動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2022年底,香港特區政府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李家超親自擔任組長。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之間設立了13個合作專班,深港之間設立了19個合作專班。
今年以來,粵港澳三地共同發布110項灣區標準,涵蓋食品、粵菜、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積極制定和推廣‘灣區標準’,為港企進入內地提供了更多便利。”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表示,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為港企開拓內地市場,也助力內地企業從香港走向世界。特區政府將繼續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本報香港7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