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9日消息(記者 李墨軒)7月19日,財政部召開2023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并回答了上半年財政收支運行情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情況、稅費優惠政策實施情況、中央財政支持地方做好基層“三保”、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等五大熱點問題。
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將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重要支撐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薛虓乾表示,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203億元,同比增長13.3%。財政收入增幅較高,除經濟恢復性增長帶動外,主要是去年4月份開始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集中退稅較多,拉低基數,今年相關退稅恢復常態,上半年同比少退15236億元。受此影響,稅收收入特別是國內增值稅大幅增長,相應拉高財政收入增幅。
從稅收收入看,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99661億元,同比增長16.5%。其中,國內增值稅增長96%,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稅較多、基數較低。國內消費稅下降13.4%,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下降9.5%,主要是2021年末部分收入在去年一季度入庫,抬高基數,今年一季度國內消費稅和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分別下降22.2%、14.4%,二季度國內消費稅轉為正增長,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降幅也明顯收窄。企業所得稅下降5.4%,主要受企業利潤下降等因素影響。個人所得稅下降0.6%,主要是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退稅同比多退,拉低了增幅。房地產相關稅收中,契稅增長5.1%,房產稅增長3.9%;城鎮土地使用稅下降4.9%,土地增值稅下降18.2%,耕地占用稅下降20.4%。
從非稅收入看,上半年,全國非稅收入19542億元,同比下降0.6%,其中,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10.7%,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閑置資產;全國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下降12.5%,罰沒收入下降16.2%。
從地方收入看,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319億元,同比增長13.5%。分地區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8%、10.7%、17.5%、17.5%。31個省份收入同比均實現正增長,其中,10個省份增長20%以上,15個省份增長10%—20%之間,6個省份個位數增長。
從后期收入走勢看,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將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重要支撐。但隨著去年下半年留抵退稅逐步恢復常態,今年下半年留抵退稅同比少退的不可比因素會逐步消退,月度財政收入增幅將相應有所回落,總體會與經濟稅源增長相適應。
財政支出方面,各級財政部門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支出強度,持續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投入,基本民生、鄉村振興、區域重大戰略、教育、科技攻關等重點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3893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7.9%;教育支出增長5%;衛生健康支出增長6.9%;農林水支出增長3.7%;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5%;住房保障支出增長8.5%。
上半年各地發行用于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21721億元
預算司副司長李大偉表示,專項債券是當前地方政府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手段,用于有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建設,要求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專項債券的下達、撥付、使用管理,切實發揮專項債券拉動投資的積極作用。今年上半年,新增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及早下達額度。去年10月提前下達2023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2.19萬億元,人代會批準預算后下達1.51萬億元。上半年,各地發行用于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21721億元,支持地方建設實施一大批惠民生、補短板、強弱項的項目。
二是支持重大項目。指導各地做好專項債券項目儲備,上半年累計支持專項債券項目近2萬個,優先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建設。其中,用于市政建設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7275億元、交通基礎設施4211億元、社會事業3588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3267億元,對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帶動作用明顯。上半年,各地用作項目資本金約2000億元,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近一半用于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有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四是防范償債風險。強調專項債券必須用于有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建設,要求項目主管部門和項目單位詳細分析項目融資收益平衡情況,各級財政部門也將融資收益平衡作為審核把關重點,不具備條件的不得納入專項債券項目庫,也不得申請專項債券資金,切實防范專項債券償債風險。
下一步,財政部將繼續對各地專項債券支出進度進行通報預警,指導地方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節奏,積極發揮專項債券在拉動有效投資中的積極作用,以穩投資帶動穩就業、穩增長,更好發揮專項債券的效能。
積極謀劃針對性強、務實管用的稅費優惠政策
談及今年以來出臺的稅費優惠政策實施情況,稅政司副司長魏巖表示,今年以來,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按照“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的要求,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增強政策精準性針對性,著力紓解企業困難,提升政策效能。具體措施包括:一是為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更好支持科技創新,將符合條件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二是為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優化完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優惠政策,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降至1%,對月銷售額10萬元及以下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分別實施5%、10%增值稅加計抵減。三是為支持保就業保民生,延續實施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優惠政策、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煤炭進口零關稅政策等。
同時,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汽車消費,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延續和優化了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為助力消費復蘇回升,還出臺了階段性免征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政策。
上述政策出臺以來,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認真組織實施,推動各項稅費優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市場反響良好。下一步,財政部在落實好今年已出臺的多項政策基礎上,針對形勢的變化,加強政策儲備,積極謀劃針對性強、務實管用的稅費優惠政策,著力為經營主體紓困解難,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今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超10萬億元
在中央財政在支持地方做好基層“三保”方面,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李大偉表示,中央財政始終高度重視地方特別是基層財政運行狀況,多措并舉,上下聯動,支持財政平穩運行,筑牢兜實“三保”底線。
一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2023年中央財政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10.06萬億元,剔除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后增長7.9%。其中,均衡性轉移支付23649億元,增長10.3%,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4107億元,增長8.7%,持續加大對地方的財力支持。截至6月底,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91.1%,具備條件的均已下達完畢,為地方做好基層“三保”工作提供有力財力保障。
二是落實分級責任制。按照“縣級為主、市級幫扶、省級兜底、中央激勵”原則,督促地方切實落實保障責任,強化財經紀律約束,嚴格財政支出管控,嚴肅查處“三保”領域各類違法違規問題,以強管理推動守底線。
三是加強地方財政運行監測。對財力薄弱、風險較高的地區予以重點關注,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置財政運行中的風險隱患,確保財力薄弱地區的“三保”不出問題。
下一步,中央財政將繼續把“三保”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壓實地方各級財政部門的保障責任,引導地方將財力下沉基層,合力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延長4年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魏巖表示,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汽車消費,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會同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一是明確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延長4年,即延長至2027年12月31日。其中,對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每輛汽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對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購置的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每輛汽車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此外,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根據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標準體系發展和車型變化等情況,優化享受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技術要求。
二是明確“換電模式”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計稅價格。動力電池與不含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分別核算銷售額開具發票的,依據購置不含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價格,作為車輛購置稅計稅價格。
三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稅務總局通過發布《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對享受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實施管理。
四是對提供虛假信息資料騙取享受減免車輛購置稅的,予以相應處罰。
下一步,財政部將采取以下措施確保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一是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做好政策轉換工作,保證平穩過渡。二是密切跟蹤政策執行情況,及時研究解決政策執行中反映的突出問題。三是加強部門間協作和數據共享機制,確保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落實落細,有效發揮政策效應,更好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