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連網
- 編輯:蘇湘洋
- 時間:2023-07-20 17:16:13
【連網】 提起江蘇省豐厚的非遺資源,您首先想到的是蘇州評彈、南京云錦、還是宜興紫砂?近日,由江蘇省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建設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至2025年,全省將建成100個非遺工坊,盤活非遺資源,助力鄉村振興。非遺工坊要“火”了!(7月19日新江蘇)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許多非遺項目本就源自鄉村,產生于鄉村的生產和生活,在鄉野沃土中生生不息。依托本地區富有特色和市場前景的非遺資源,開展非遺保護傳承,藉此賦能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創業、就業、增收,江蘇建設非遺工坊的創新實踐,有力促進非遺文化活在當下、融入生活、造福百姓、點亮未來,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在江蘇大地交相輝映。
非遺工坊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探索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加強非遺工坊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鎮江手推繡非遺工坊、徐州彭家金絲馓子非遺工坊、張家港沙洲優黃非遺工坊……江蘇多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成各類非遺工坊100個。一個個非遺工坊,就是一項項保護傳承行動、一個個創新發展基地,帶動當地群眾學習非遺相關知識和技能,在生產實踐中推動當地非遺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
“工”于非遺保護傳承利用,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引擎”。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以非遺工坊為代表的傳統工藝,不僅是活態的文化傳承,也是鄉村振興的“點睛之筆”。因地制宜建設非遺工坊,廣泛吸納就業、培養優秀人才、提升創新能力,盤活非遺資源,助力鄉村振興,不但可以在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就業增收、鼓勵傳統工藝創新發展、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相融相生、以及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推動鄉村地區群眾在參與培訓和生產的過程中,逐漸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現代觀念,促進了當地鄉風文明的改善,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增強精神力量提供有益滋養。
非遺“活”起來,非遺工坊“火”起來,為建設現代文明增光添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江蘇肩負新的歷史使命,必須科學理解和把握“兩個結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發展上創新實踐、奮發有為,答題“何以中國”,厚植歷史文化底蘊,科技與文化交相輝映,共同譜寫新時代華章,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達到新高度。要善于盤“活”非遺工坊,讓非遺文化之光照耀“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新征程。(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