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結對幫扶,為鄉村教育發展添磚加瓦

  早上7點,從北京市朝陽區一路往北,臨近京冀交界,金山嶺長城抬頭可見,蜿蜒若現。穿過深山隧道,大巴停在了河北省灤平縣大屯鎮興洲明德小學。隨車而來的,是人民日報社為灤平12所鄉村小學捐贈的100臺電腦、課桌椅、圖書等物資。

  校園里,一派勃勃生機。藍天白云下,暖橙色的教學樓窗明幾凈,紅綠相間的塑膠操場開闊平坦,一側的綠蔭長廊里,有師生共同種植的花卉苗圃。另一側,修葺一新的學生食堂寬敞明亮。一校一舍,一點一滴,都在訴說著學校的改變。

  變化的不只興洲明德小學。2017年6月,人民日報社選派13名干部職工,擔任對口幫扶灤平縣部分鄉村小學的名譽校長。對接資源,新建校舍,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支教活動,幫助學校更新教學理念;一對一持續幫扶,為學生打開新天地……名譽校長牽頭、報社各部門協力,人民日報社廣泛開展愛心助學活動,扎扎實實為鄉村學校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改善辦學條件

  為農村學生打開新天地

  2017年,秋季學期開學伊始,金溝屯鎮中心校柳臺教學點(現并入金溝屯鎮中心校明德小學)的同學們收到了名譽校長張爍送出的第一份禮物——新校服、新球鞋,以及一大箱童書繪本。“新校服太漂亮啦!”領取禮物時,孩子們的眼睛亮晶晶的。

  “第一次走進柳臺教學點,我心中五味雜陳。”接到任命通知后,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港澳臺采訪室主編張爍到學校調研,她回憶說,“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一些孩子的衣服已經洗得褪色,有的衣服面料不吸汗、大小不合身。”

  經過多方聯系、反復溝通,張爍爭取到一家校服企業的無條件贊助。于是,在這個大山腳下的鄉村小學,孩子們第一次有了校服——襯衣長褲、毛線背心和格紋領結,校服裁剪得體、面料舒適、美觀大方。

  為農村學生打開更廣闊的新天地,張爍推薦學生參加“中華大家園”全國關愛各族少年兒童夏令營。開學第一課上,學生分享了參加夏令營的成長感悟:“我是來自農村的孩子,盼望著走出大山,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旅途’開始的第一站是首都北京,我看到了雄偉壯觀的天安門、風景優美的頤和園……”

  從提供新校服到新課本、新桌椅、新校舍,堅持補短板、兜底線,人民日報社各部門單位盡其所能,為灤平縣提供資金、物力、人才支持,受幫扶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公司為灤平鎮中心校協調建設2間多媒體教室,捐贈教學機器人和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校購置打印機、電風扇、桌椅、文體器材、凈水機等用品;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為大屯中心校燒鍋營小學協調建設包括200多件樂器在內的音樂教室,以及包括畫架、畫板、顏料套裝、彩泥等繪畫用具的美術教室;人民日報辦公廳為火斗山中心校捐贈觸控一體機、多媒體設備等硬件設施,幫助學校利用網絡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以前,大屯中心校路南營小學沒有單獨的校舍、操場,孩子們只能窩在村部的一樓學習生活。”大屯中心校校長孔英利說,在報社積極協調下,不到一年,建筑面積555平方米的現代化校舍投入使用,“明亮溫暖的新教室里,時常傳出孩子們的歡笑聲。教學環境好了,孩子們學得更起勁,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提升教學理念

  帶去優質教育資源

  在路南營小學低年級的教室里,天宮一號飛行器和神舟飛船的交會對接模型一打開,就吸引了孩子們熱切的目光。

  “航天器的交會對接就像太空穿針,難度大、風險大,考驗著航天人的智慧。”講授人余建斌是學校的名譽校長,也是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報道航天領域的記者。他發揮專業優勢,邊展示飛船設計細節,邊細心講解航天科普知識。

  “火箭發射時,坐在飛船里的航天員是什么感覺?”“太空里能拿杯子喝水嗎?”“在太空看到的星星,是不是比地球上看到的更亮?”現場問答環節,孩子們把手舉得高高的,踴躍參與互動。

  “長大以后我也想做航天員,飛向太空”“我想設計新一代飛船,飛向火星”……不少孩子聽完這節科普課,對航天產生了濃厚興趣,悄悄立下了未來的志向。

  知識就是力量,教育改變人生。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動,從每一堂課開始。

  在巴克什營中心校古城川村小學,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部主任、名譽校長嚴冰把足球“踢”進了村小。他為學生講解足球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熟悉球性、蛇形前行、原地踩球,一傳一控間,鍛煉了學生體魄,也增進了師生情誼。

  在長山峪中心校安子嶺小學,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名譽校長高亮邀請專家為學生授課,開設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地理公開課、象棋圍棋課等愛心課堂。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性地解決了“有學上”問題,教育公平實現了新跨越,正在乘勢而上,向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愿望邁進。

  兩間房中心校兩間房寄宿制小學擁有舞蹈音樂教室、多媒體教室等專業教室,但音樂教師缺乏、英語教學相對薄弱。人民日報傳媒廣告公司經多方協調,聯系專業團隊,搭建定向視頻教學交互平臺,邀請北京的音樂教師、英語教師通過視頻直播形式在線支教。

  “名譽校長協調各方資源,開設特色課堂,把先進教學方法、優質教育資源送進了鄉村校園,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欲,更開闊了鄉村教師的視野,真正做到授人以漁。”兩間房中心校校長李亞東說。

  建立長效機制

  積蓄更多溫暖向上的力量

  “王阿姨,我們用上了新的課桌椅,條件好了,我更要好好學習”“張叔叔,這次考試我又進步了,將來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一封封孩子們的來信,發自內心,字字暖心。在人民日報總編室報網互動編輯室副主編、興洲明德小學名譽校長羅彥的協調下,報社編輯與困難家庭一對一持續幫扶,累計幫助50多名特困生,捐贈助學金超過15萬元。

  “這是一份雙向奔赴的美好。一對一幫扶的價值,不只在經濟層面,更是情感上的支撐,充滿溫暖與向上的力量。”羅彥說。

  志向是人生的航標。名譽校長的努力與付出,為鄉村學生打開了更廣闊的新天地。采訪交流中,許多老師、家長表示,“孩子們心里仿佛打開了一扇窗,眼界開闊了,學習熱情更高、動力更足了。”

  報社機關黨委組織拍攝專題片《走進澇洼中心小學》,拍攝組照《大山深處書聲瑯》等在炎黃藝術館展覽,讓更多人了解鄉村、走近鄉村。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為付營子中心校靳家溝門小學學生送去適齡圖書及學習用品,幫助學校搭建起圖書角,激勵孩子們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人民網人民健康董事長、長山峪中心校二道營子小學名譽校長萬世成邀請時任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央視主持人鞠萍等前往學校講授安全知識,捐贈130多萬元圖書和音樂器材。萬世成說:“下一步我們計劃組織孩子們來北京看展覽、看演出,幫助他們走出鄉村、開闊視野。”

  教育幫扶傳真情。人民日報社團委副書記董磊介紹,2017年6月18日至今,名譽校長們積極協調、報社職工廣泛參與,引資引物、外聯項目,累計投入超900萬元,12所受助學校的辦學條件、生活環境、精神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推動當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名譽校長們竭盡所能、千方百計為幫扶學校解難題,他們的熱心與愛心也帶動身邊更多同事,共同參與到教育幫扶工作中。”

  “回想起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我還是由衷地想向您說一聲感謝。您的及時資助,不僅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更像一束溫暖的光,鼓勵我堅強勇敢、心懷夢想。”

  這是一封寫給人民日報總編室藏文版編輯室副主編黃碧梅的信,寫信的小學生小袁與黃碧梅的故事,從校園延續到北京。2020年,小袁的姐姐患病,黃碧梅幫忙聯系醫院,讓小袁的姐姐到北京安心看病。兩家人越走越親,黃碧梅成了小袁內心的依靠……

  “我堅信有一天,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心儀的大學,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暖心的幫扶,讓小袁對未來有了更多期待。

  設置“名譽校長”精準幫扶,編輯記者駐村調研鄉村教育發展,組織職工一對一幫扶,積極爭取社會資源真幫實扶……如今,越來越多黨報人參與到教育結對幫扶中,為鄉村教育發展添磚加瓦。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