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題: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風險論”可以休矣
新華社記者 樊宇
近期,一些美國政客和機構炮制所謂“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煞有介事地渲染在華投資“風險”,聲稱中國對國家安全的關注可能“嚇退”外資,“對資本流入中國構成障礙”。這類論調的目的是誘發外商在中國投資興業的“不安全感”,本質是延續少數西方國家貿易上打壓、技術上圍堵、輿論上唱衰中國的一貫做法。然而事實證明,中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外商投資持續增加,任何抹黑誤導圖謀都抹殺不了中國吸引外資的優勢,阻擋不了外商來華投資的步伐,更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光明前景。
市場經濟需要公開透明法制化的營商環境。針對部分企業擾亂市場秩序、有礙公平競爭的違法違規行為,中國采取措施及時規范,目的正是營造積極健康的營商環境,讓更多公司參與公平競爭。中國筑牢經濟發展的安全屏障完全依法依規、合情合理。中國重視國家安全、統籌發展與安全是維護主權利益、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會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保護外商正當權益而不是其他。一些西方政客和機構慣于將中國正當的法治行為蓄意歪曲,進而企圖誤導其企業和公眾,這種做法不僅源于其根深蒂固的對華偏見,還包含影響國際資本流向、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算計。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這里不僅有著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和優秀人力資源等綜合優勢,還在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擴大高水平開放等方面不斷取得廣受中外企業歡迎的新進展。從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出臺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到進一步擴大制造業、信息通信業等產業高水平開放,中國始終以開放胸襟與世界開拓共贏之路。日前商務部召開會議,聽取松下、豐田等企業在華生產經營情況和意見建議,目的就是為了及時回應解決企業訴求,助力外企在華長期穩定發展。對包括外企在內各類企業的不當行為進行糾偏并完善相關立法,是中國優化完善營商環境整體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延續了中國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行為邏輯。對于這些,抹黑中國投資環境者長期無視,患上嚴重的“選擇性失明”。
資本向來逐利而往,有進有出實屬正常。實際上,從過去兩年整體趨勢看,中國吸收外資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引資結構在持續優化。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近日發布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額增加5%,達到創紀錄的1891億美元。今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繼續面臨下行壓力背景下,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整體規模保持穩定、引資質量持續提升,1-6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4萬家,同比增長35.7%,高技術產業引資增長7.9%。今年以來,多家跨國企業高管密集來華,紛紛宣布加大在華投入足以表明跨國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和發展前景的信心。投資機構淡馬錫中國區主席吳亦兵表示,中國是該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十年來長期投資回報最好的區域。
誣蔑中國對外企“施壓”、渲染中國“投資環境惡化”,完全是倒打一耙。真正拿子虛烏有的“安全問題”打壓外國投資的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濫用出口管制,強推單邊制裁,設置“小院高墻”,實施技術封鎖,干擾經貿往來……多年來,美國為維護自身科技壟斷地位,無視市場競爭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濫用國家安全借口肆意打壓別國企業,還脅迫其他國家共同行動,無論是法國的阿爾斯通,日本的東芝、豐田,還是如今中國的華為,無一不是鮮活的例證。自己是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搞“經濟脅迫”的老手,卻針對別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正當行為搬出“嚇退投資者”的論調,美國將霸道雙標的嘴臉演繹得淋漓盡致。
實際上,針對美國政府泛化國家安全、擾亂經濟秩序的行為,美國企業也看不下去了。7月17日,美國芯片巨頭高管齊聚華盛頓,與美國政府高官會面,討論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政策。同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半導體行業組織——半導體行業協會敦促政府停止采取更多對華芯片出口限制措施,理由是美國政府的限制過于寬泛、含糊,將擾亂供應鏈、造成巨大的市場不確定性。美國智庫外交學會前主席理查德·哈斯曾說,美國面臨的最大國家安全威脅不是別人,其實是美國自己。
抹黑中國投資環境、唱衰中國經濟前景的論調可休矣。客觀理性是正確決策的前提,對企業如此,對國家也是如此。蓄意誤導只會扭曲市場,對抗思維沒有出路。讓政治偏見凌駕于經濟理性之上,偏執于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負面敘事,只會錯失更多合作可能和發展機遇,實為損人害己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