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電影市場熱度持續攀升。據統計,截至7月19日,今年暑期檔電影票房已超93億元。國產影片《長安三萬里》《八角籠中》廣受好評,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電影市場復蘇強勁,趨勢不斷向好,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扎實開展城鄉精神文明創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推進書香社會建設,提高社會現代文明程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江蘇地處江海之濱,鐘靈毓秀,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涵養出獨特的創新精神。順山集遺址已有8000多年歷史,新石器時期的先民栽種水稻,制作陶器,塑造“魚米之鄉”的雛形。5000多年前的花廳遺址,交融南北文化。被譽為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和錫劇、淮劇、揚劇、梆子等一起傳唱至今,在悠揚的曲調中講述江蘇這片熱土上的往事。博物館里的文物精美絕倫,向人們展示光輝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江蘇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截至2022年底,全省349家博物館接待觀眾5000多萬人次。據統計,今年1至6月,江蘇共接待境內外游客4.78億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6100億元。另據銀聯商務數據,全省文旅消費總額2523.59億元,同比增長31.8%,位居全國第一,文旅市場恢復程度好于全國。
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守正創新中繼往開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數字技術為文化事業發展賦以新的動能。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上線,數字化、可視化地展示了千年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在其元宇宙“平行版”的數字世界,觀眾可化作虛擬主人公,徜徉于千年運河兩岸的風物人情,深度感受深厚雋永的人文江河;開發“水韻江蘇”數字化旅游年卡,推動全省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設區市級以上文化場館社保卡文旅“一卡通”應用;用好省級智慧文旅總入口“蘇心游”,整合江蘇優質旅游資源,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文旅總入口……江蘇正積極利用新興技術手段,盡數展示江蘇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以“正創新、更開放”的心態,推動文化加速傳播,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步入新的輝煌。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薪火相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熠熠生輝,煥發出新的風采。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綻放時代新彩,努力創造新時代的新文化,推動文化繁榮,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