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丁鐵
當非遺遇上直播,會發生什么?淮劇名家陳澄直播間演繹名段,17萬人見證戲曲“潮”起來;花鼓戲直播3小時,觀看人數超線下一年70倍,打賞收入讓傳承更有信心;“老民藝”在抖音直播間玩出新花樣,有粉絲求學藝追了3年。一個個事例為人們生動呈現出答案,而近日,“非遺主播沙龍”走進江蘇,在讓錫劇、昆曲、蘇州評彈、二胡、古箏“出圈”的同時,也再次燃起非遺“爆火”的光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寶貴的文化瑰寶,是一個民族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在我國,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做好非遺保護傳承,有利于延續歷史文脈,更好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
時代飛速向前,非遺亟待“活起來”“火起來”。目前,我國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非遺財富無疑是豐富的,但非遺往往與現代生活有一定距離,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越是如此越不能用“臨終關懷”式的保護,使得這些民族文化的精華只能展藏于博物館,活在人們的記憶中。“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方為保護傳承之正途,而直播助力則為非遺保護傳承添新意以走進時代,添活力以“老樹發新花”,持續“走紅”并不斷“圈粉”創造了無限可能。
傳播新技術賦能古老技藝,打開出乎意料的廣闊天地。《江蘇非遺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江蘇地區非遺直播超124萬場,觀眾欣賞時長超1億小時;非遺短視頻達2070萬條,收獲24億次用戶點贊。過去一年,71%江蘇非遺主播獲打賞支持,獲得的打賞金額同比增加52%。數據向人們訴說:非遺并非曲高和寡,不應束之高閣。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精品,非遺千年流傳從未過時,其魅力一直都在。實踐證明,借助直播這一當下最火、最潮的傳播方式之一,非遺不僅能重煥光彩,而且能以自身厚重的文化內涵將滋養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直播是形,非遺是神,主播則為紐帶。95后蘇州評彈演員@鳴秋,在抖音開始直播評彈后,最多一次直播間獲得100多萬場觀,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萬;90后古箏主播@琴箏小狐,粉絲年齡段跨度從98年到72年,最多一次場觀4萬,同時在線1000+人,也有許多觀眾打賞點歌……不是年輕什么都可以,而是非遺的文化魅力、帶感的傳播方式讓年輕人可以。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關鍵在人。在直播間里,青年傳承者獲得了演出機會,非遺得以展示魅力,“雙向奔赴”已然形成。而直播帶來打賞支持、商業機遇,讓保護傳承更顯價值、更具尊嚴,不僅能激發非遺發展的活力,更將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非遺保護傳承。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非遺的魅力源于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則在于傳承創新。站穩保護傳承的基點,開辟破圈突圍的新思路,用非遺+直播添新意更添活力,讓非遺贏得更多“鐵桿粉絲”,助中華傳統文化面向未來天地寬。(丁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