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邳州梁王城遺址是春秋戰國時期蘇北地區發現的最大的城址,是研究黃淮地區人類文明起源和文明演進的“活教材”。
2013年《梁王城遺址發掘報告史前卷》出版;2023年,《梁王城遺址發掘報告商周卷》出版。兩書出版相距整整10年,可見考古工作之漫長和艱巨。今年恰逢梁王城遺址發掘二十年,記者采訪相關專家和考古人員,探尋史前時期和商周時期邳州梁王城有哪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以及它在中華文明史上獨特的價值和地位。
發掘現場
梁王城曾是春秋徐國都城
“梁王城遺址是深埋在黃淮大地上一部厚重的史書?!绷和醭沁z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浙江大學林留根教授感慨道。
梁王城遺址位于徐州邳州市戴莊鎮李圩村,蘇、魯兩省交界之處,京杭大運河傍依而過。195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調查發現梁王城遺址,2003年夏秋籌劃啟動遺址考古發掘工作,2004—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對遺址進行了歷時五年的大規??脊虐l掘。
如今在邳州博物館,可以看到一面有多種顏色組成的墻面,這是根據梁王城遺址文化層剖面做的復原。每一種顏色的土層,代表著不同的歷史文化時期。
邳州博物館館長程衛當年也參與了發掘工作,他告訴記者,這些地層中最底層的是大汶口文化(因山東大汶口遺址而得名,距今約6500—4500年),向上依次為龍山文化(因發現于山東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六朝、宋、元、明、清直至現代的地層。“約5米高的文化層,凝聚的是5000年悠久歷史?!薄〕绦l說。
考古工作表明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為春秋中期,城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這里很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鬧市區域或政治經濟中心?!胺浅P疫\的是,梁王城遺址大部分被黃泛泥沙層所淹沒,因此遺址保存狀況良好?!薄⌒熘莶┪镳^副館長原豐對當年的發掘記憶猶新。
發掘現場
梁王城屬于什么樣的城池?“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看,梁王城遺址在春秋時期應該就是古徐國后期的國都,最終被吳所滅。”原豐向記者還原了一段遙遠的歷史。
徐國的先祖為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兒子若木被封于徐(今邳州、郯城一帶),建徐國。其后,歷夏、商、周三代,徐國都是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到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君主)統治時期,徐國君主為徐偃王,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盛,有36個鄰國向其朝貢,疆域擴大到蘇北、皖中、魯南等廣大地區。周穆王和徐國終于發生戰爭,徐偃王被擊敗后,為避免生靈涂炭,于彭城(今徐州)一帶山林隱居,百姓跟隨他的有上萬人。周穆王讓徐偃王的兒子繼續統治徐國,此后,徐國有了數百年的太平時期。
春秋時期,徐國國力有所恢復,但已大不如前。公元前512年,吳國闔閭派孫武、伍子胥北渡淮河伐徐,引泗水淹徐。徐王章禹自知不敵,降吳遭拒后,攜王室宗族棄國而走。徐國共經44代國君,計1600年左右。
為什么叫梁王城?因為城址附近有梁王城村,但梁王是誰,徐州市史志學會副會長李世明表示目前有不同的說法。綜合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和民諺傳說,梁王城應為“徐王城”,其建造者是徐糧王(有學者認為應為徐糧王),所以被后人稱作“糧王城”,后演變成良王、梁王。至于徐糧王的真實身份則還需進一步考證。
梁王城的形制特征、平面布局是怎樣的呢?林留根介紹:“城址由大城和小城組成,平面形狀呈‘凸’字形,功能分別相當于郭城和宮城。”大城由城墻、城壕圍合而成,總體平面形狀近長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稍短。小城處在全城地勢最高處,高于城內活動面約5米,是俯瞰整個城址的中心和制高點,突出了王權地位,即老百姓常說的“金鑾殿”。城址依山傍水,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完備的防御體系。
梁王城城址為什么是古徐國后期的都城,林留根列舉了一些依據:梁王城作為徐國國都,大城與小城的雙城制格局,與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國都的形制格局一致;同時,不論是建城年代還是建城地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都極為吻合。
“梁王城修筑了周長4200米,25米寬、15米高的城墻,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絕對是一個浩大工程。”林留根說。
5000年前這里是一片“福地”
梁王城遺址最底兩層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斑z址揭露了史前時期較為完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填補了蘇北地區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考古學文化空白,為研究區域文化譜系和類型有重要意義。”原豐認為這是遺址的主要成果和價值之一。
據程衛考證,黃帝長子少昊被尊為白帝,是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少昊一族統治東夷時間較長,考古發現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大約在距今6000多年前,有一支東夷人南下,當他們來到今天邳州北部和西北部地區時,發現這里氣候溫暖濕潤,于是決定留下。當年東夷人生活的地方,就是邳州的三個“國保級”文化遺址:劉林遺址、大墩子遺址、梁王城遺址。
那么五六千年前梁王城遺址的先民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當年這里有河、有山、有高地,很適合先民生存,從出土文物可看出他們過著安寧幸福且質量較高的生活。”林留根稱這是先民們難得的快樂時光。
鈞瓷盞
遺址出土有不少石鐮、石錛等農具,打造精細,磨損嚴重,表明這里有較大面積的農業種植;發現了大量的捕魚工具網墜,在生活區和墓葬里還發現魚骨和魚刺,表明捕魚在當時已相當發達;從發現的動物骨骼來看,當時的先民已馴養了豬和狗,有穩定的肉食來源,獐牙和鹿角則表明狩獵也是他們獲取肉食的重要方式;土里到處有麗蚌殼,麗蚌這種生物生活在大面積的淡水區域,這些吃剩的殼表明先民有充足的食物。
遺址發現了紡線用的石紡輪和縫紉用的骨針,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紡織業。同時,紡輪多出土于女性墓葬中,與狩獵、戰爭活動相關的鉞和鏃則多出土于男性墓葬中,表明當時已經出現了基于性別的社會分工,且具有“男主外,女主內”的特征。
在墓中的隨葬品中,只發現了6枚骨箭頭。武器稀少可能是因為很少有戰爭,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資源足夠豐富,部落之間不必因搶奪而發生沖突。
黑陶高柄杯
他們不僅“衣食無憂”,還有美酒可飲。不論男女,墓內隨葬的基本都是酒器,最多的達到30余件。酒器有高檔的如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酒杯,低檔的如大大小小的杯、壺等,都貼身放在墓主身邊。
他們住的也是“豪宅”,因為在遺址發現了“紅燒土”。林留根表示,原始社會人們是用泥筑房,這是普通的住宅,生活好的居民就開始注重“裝修”,就是將泥用火燒成紅色,這樣的墻體不僅更加結實,而且能夠防潮,人住在里面會更加舒適。
陶簋形器
這些先民雖然處于人類文明的萌芽時期,但是已顯露出了非常高的創造能力。遺址發掘出大量陶器,有鬶、罐、鼎盛、豆和背水壺等許多種類,最為珍貴的是黑陶中的蛋殼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燒成的黑陶像被油漆過一樣,光亮得能照出人的影子。蛋殼陶胎體最薄的僅為0.2毫米,且還有鏤空?!耙驗楸√ピ跓茣r極易炸裂,生產難度很大,所以這樣的工藝簡直是個奇跡?!背绦l說。
女性地位高,還有拔門牙習俗
5000多年前的梁王城呈現怎樣的社會特征?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的數量、種類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分化程度以及風俗特點。
在新石器時代,墓主大多是男性明顯多于女性,但是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墓地,卻是女性多于男性,這種現象極為少見。根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孫浩然統計分析,梁王城遺址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可分為三期,其中一期早段保存狀況較好的成年單人墓葬共22座,出土隨葬品302件。其中,男性墓葬5座,出土隨葬品50件;女性墓葬11座,出土隨葬品171件。男性墓墓均隨葬品為10件,女性墓墓均隨葬品約為15.5件。
一期和二期都是這種情況,二期時還有擴大的趨勢,孫浩然認為這是當時社會的常態,即梁王城大汶口文化聚落中女性可能一直多于男性。與性別相關的社會分化也已經出現,女性地位高于男性,雖然部分男性曾因參與戰爭獲得和女性相當的社會地位,但社會一旦趨于穩定,女性的地位就會明顯高于男性。
在墓葬中,還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埋葬的成人大多少了兩顆門牙。這是什么原因呢?林留根認為,在古代華夏人眼中,大汶口文化屬于東夷,東夷人有拔門牙的習俗。拔掉門齒影響發音和進食,這樣做肯定不是出于實用,而是追求某種精神力量。
程衛發現每個墓主人都戴著一頂“陶制的帽子”,有的用陶盆、有的用陶鼎,加上成年墓主人大多少了兩顆上門牙,他認為這可能源自東夷人變頭與拔牙兩種習俗。東夷人崇拜鳥類,穿衣打扮、容貌舉止都模仿鳥的樣子,變頭是模仿鳥的頭部,拔牙則是象征鳥嘴。
墓葬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現象。比如一般是母子合葬、夫妻合葬,而一墓中兩名男子合葬,為首次發現。更令人驚異的是,他們的身高都在1.8米以上,比其他墓穴中的先民都要高。通常生活優裕的人個子才高,而這座墓中一件隨葬品都沒有,表示墓主是窮人。此外,其他墓主都是頭東腳西,只有這兩位“高人”是頭南腳北,留下了很多謎團。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圖片由梁王城考古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