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7月30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以下簡稱“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357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比一季度快3.3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達到10.7%,自2021年三季度以來,首次實現營業收入單季兩位數增長。
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不僅要追求物質富足,還要實現精神富有。具有低資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點,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滿足市民多樣化高品位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產業,顯然正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口袋”與“腦袋”共富的產業首選項。上半年,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推進文化產業政策落地顯效,持續激發文化市場供需潛能,文化產業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以文化“軟實力”鑄就了拉動經濟增長的“硬支撐”。
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18071億元增長到44945億元,年均增速12.1%,占同期GDP的比重從3.36%上升到4.43%,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現實發展的亮眼成績充分表明,讓“文化動能”更好拉動經濟增長不僅有底氣、基礎和能力,也蘊藏著無限廣闊的挖潛空間。“要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部署了下半年經濟工作,循路而行,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文化新業態營業收入占比接近四成,以接觸性、聚集性服務為主的文化娛樂休閑服務行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76.2%,文化產業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的背后是消費升級步伐加快,產品供給持續增加,同時也生動注腳了群眾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5.8%,明顯快于去年全年增速。而14億多人口,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所孕育的文化產業消費潛力巨大,無疑為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向縱深發展,拉動經濟實現新增長提供了可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縱觀當下“國潮風”“文博熱”“文創潮”“考古熱”“非遺熱”等社會新風潮、新時尚,都表明要更好激活“文化動能”,就要在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上下足功夫。堅持創新驅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文化產業各領域、全過程、全要素的綜合創新,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文化軟實力增強,必將不斷創造發展的新優勢。
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家強。用好文化力量、做足文化文章,著力推進文化產業政策落地顯效,持續激發文化市場供需潛能,“文化動能”蓬勃噴涌,經濟增長引擎動力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