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3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357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7%,自2021年三季度以來,首次實現營業收入單季兩位數增長。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文明之路綿延不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產業體系逐步健全、規模日益壯大。2023年上半年文化服務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文娛休閑行業加速回暖,文化新業態營業收入占比接近四成,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5.4%,充分展現出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奮進新征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繁花滿園”,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聚力更顯意義重大。
筑牢文化產業發展“四梁八柱”。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叭朔e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聚焦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筑牢文化產業發展“四梁八柱”。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文化和旅游市場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動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加強文化市場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秩序,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不斷激發各類文化市場主體活力。
增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兩者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新時代孕育新期待,回應人民群眾對“詩與遠方”的向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更多文化內容、文化符號納入旅游線路、融入景區景點,打造更多歷史文化古城體驗游、英雄城市紅色游、長江文化公園休閑游等旅游產品。新業態蘊藏新活力,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推動文化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融合發展,著力培育數字出版等新型文化業態,點燃文化和旅游發展的新引擎。新場景催生新消費,著力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大力發展夜間經濟,立足鄉村振興,鞏固拓展鄉村旅游成果,讓人們在“家門口”感悟自然之美、文化之美。
激活文化產業發展的“肌體細胞”。文化企業猶如文化產業發展的“肌體細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企業文化的發展壯大。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是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強培育“龍頭文化企業”,鼓勵大型文化企業通過資源整合等方式做優做強,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堅持創新發展,支持專、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在提供個性化、多樣性、高品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形成比較優勢。加強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互聯網創業等載體建設,推動文化產業延鏈強鏈補鏈,形成文化產業基地和特色文化產業集群,打造具有聯動效應的文化產業發展“增長極”。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肩負新的文化使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文化產業內容創作與生產,將文化自信外化于文化消費、文化傳播各環節,著力推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磅礴精神力量、提供強大發展活力。(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