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州市安吉縣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
18年后的今天,這個日子被設為首個全國生態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更加突顯。建設美麗中國被擺到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
江蘇是全國唯一坐擁江河湖海的省份,“環境美”一直是“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要內涵。省委書記信長星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省內調研活動和重要會議上多次對生態環境保護做出指示要求。
邁上新征程,全省正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美好圖景正成為現實。
科學理論彰顯偉力,要一以貫之、久久為功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宿遷市耿車鎮一片恬靜和美。6月,信長星在耿車鎮調研時深入了解產業轉型、人居環境改善帶來的深刻變化,表示耿車的精彩蝶變充分彰顯了“兩山”理念的實踐偉力,要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廣大群眾既富口袋也富生態,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0多年前,因發展“垃圾產業”,耿車鎮門前屋后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空氣刺鼻。2016年起,耿車鎮下狠心刮骨療毒,全面整治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產業,瞄準“互聯網+”開啟新篇章,成功實現綠色轉型。
像耿車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塑料村”蝶變為“生態村”的例子,在江蘇還有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綠水青山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祖先留給現代人的寶貴遺產。
2月,在揚州運河三灣生態公園,信長星察看沿線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情況,了解大運河揚州段歷史變遷。他說,要統籌好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旅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升級,讓這條致富河、幸福河永遠造福人民。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挖下邗溝的第一鍬土,讓揚州成為運河“原點”。揚州大運河三灣段在明朝為延緩運河水勢而改建,在工業化浪潮的影響下,一度成為當地人眼中雜亂不堪的工業區、城中村。這一抹流動的文化蒙了塵。
2014年開始,揚州啟動“斷腕”式生態修復工程,累計關停搬遷89家工業企業,退耕及修復46公頃濕地,“楊柳依依草帶煙,滿湖秋水碧于天”的美景重現人間。
從城市“傷痕”蛻變成城市名片,運河三灣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綠意盎然、云煙氤氳,游人如織,與揚州城景交織出一幅古運河的新畫卷。生態環境向好促進了文旅融合的快速發展,綠色發展也為文化遺產保護護航。
保護好“母親河”,更大力度抓好生態修復
萬里長江奔流,萬千氣象更新。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戰略的第八個年頭。在南通五山地區、南京燕子磯片區、泰州泰興沿江區域等地調研考察時,信長星都強調了保護好長江“母親河”的重要性。
江蘇是全國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從南京到南通,八百里長江碧水綿延,講述著生態蝶變與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故事。
南京,是長江入蘇第一站,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其將保護修復長江生態作為壓倒性任務。6月14日,江蘇省委常委會用一整天時間開展長江江蘇段“滄桑巨變”案例解剖式調研,實地考察長江南京段生態保護情況,強調要更大力度抓好生態環境的系統性保護修復。
作為曾經的傳統老工業基地,位于南京城市北郊的燕子磯為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南京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也造成片區內煙囪林立、污染嚴重的生態亂象。為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南京“關停并轉”綜合施策,開啟了從“傳統工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華麗轉身。
2月4日,在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推進會議上,信長星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害在“保護”。
在江蘇泰興約24公里沿線岸線上,上億條數據用科技護航長江生態:雙目熱成像高空瞭望、水源保護區雷達掃描、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無人船水質采樣……2018年,泰州更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大體檢”,2020年,“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指揮中心落地泰興,成為長江流域建成的全國第一個集檢測、評估、預警等功能于一體并開展應用的大數據平臺。3年時間,一組組龐大復雜的數據成為岸線煥綠的生動注腳。
省長許昆林在會上指出,要積極推動問題整改,確保高質量完成整改任務,努力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江蘇作為、作出江蘇貢獻。
位于長江入海口的南通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帶動高質量發展,滄桑巨變為城市發展開啟了全新篇章。沿江通海港區再添集裝箱國際航線;崇啟公鐵長江大橋北主塔樁基竣工,張靖皋長江大橋跨江段橋梁上部結構設計獲批,南通段“八龍過江”格局加速照進現實……江水滔滔如昨,古韻新聲交織,新時代的“長江之歌”愈發激昂嘹亮。
綠色低碳轉型,高品質高質量并肩而行
在國家級“綠色工廠”中國石化儀征化纖公司,年產300萬噸PTA項目串聯起石油化工和化纖紡織,“零增地”實現騰籠換鳥、轉型升級,新項目綜合能耗大幅下降。7月,信長星在調研時,對此給予肯定,希望企業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守牢安全發展底線,加快前沿技術研發,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在集約化、內涵式發展上邁上新臺階,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江蘇雙管齊下,一手抓傳統產業的低碳化轉型,一手抓戰略性綠色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更多的江蘇企業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江海交匯、山海相連,江蘇沿海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世界級濕地遺產,兼具濕地、海洋、森林三大系統,光伏、風電等綠色資源優勢明顯。在第三屆江蘇發展大會上,信長星指出,“南通、鹽城、連云港是全省最大的潛在增長極,正在打造沿海經濟帶,構筑江蘇向海發展的‘藍色板塊’”。
南通重點推進臨港產業、海洋工程裝備等重大項目,鹽城著力發展光伏、風電、氫能等新能源產業,連云港傾力打造新醫藥、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江蘇沿海三市各自找準發力點,堅持生態優先,已形成海洋產業向新興領域邁進、特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重化工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的產業優勢。目前,新一輪《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獲國務院批復,船舶海工產業鏈入選全國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建設試點。
“一盤棋”思維統籌,生態共治凝心聚力
生態治理非朝夕之間可成,涉及部門多,覆蓋區域廣,更要求管理部門要從“一盤棋”角度全面謀劃。
江蘇是河長制的發源地。在今年5月的省總河長會議上,信長星表示,做好新時代河湖治理工作,關鍵在于推動河湖長責任從“有名有責”向“善為有為”轉變、河湖治理從“單打獨斗”向“齊抓共管”轉變。信長星還曾強調,要堅持系統治理修復,左右岸聯動、上下游協同,把問題整改與系統保護、柔性修復緊密結合。
生態環境治理也正如河湖水系一般,上下游密切相連,環境問題與沿岸各地休戚相關。只有打破地域界限,推進系統治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大膽突破,搶先探索,在一體化治綠方面已初顯成效。
江蘇吳江與上海青浦共繪一張藍圖、共制一套標準,碧波蕩漾、長虹臥波,修復治理后的元蕩湖已成為三角生態綠色發展的“最美樣板間”;上海、江蘇、浙江首創全國跨區域“聯合河長制”,打破跨區合作壁壘,有效解決交界河湖存在的治理痼疾;江蘇安徽兩省建立運行跨省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一個顏值更高的綠色長三角躍然紙上。
生態文明建設是必須抓牢的“國之大者”,全國生態日作為首個國家層面的綜合性活動日意義重大。江蘇將繼續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充分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一步推動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徐春暉 強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