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366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202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5872人競爭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的一個行政執法員崗位;
2022年國考,2萬多人競爭西藏阿里地區郵政管理局的一個主任科員崗位······
不知從何時起,報考公務員的熱潮席卷全國。考公大軍戲謔:“宇宙的盡頭是考公”,“一戰”不成,“二戰”“三戰”,不上岸不罷休。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158萬,再創歷史新高。畢業后去哪里?考公、考編、應聘國企仍然是最熱的賽道。
是不是所有崗位的招聘都像考公、考編這樣“卷”呢?
01
考研能否增加競聘砝碼
銳見
自2020年起,國家公務員連續3年擴招,但擴招名額和報考人數相比,仍然是杯水車薪。今年國考共計劃招錄3.71萬人,較上一年增長了18.7%,而通過資格審查的報考人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59.77萬人,平均約70人競爭1個崗位。
今年國考招錄對學歷的要求繼續提高,“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招錄計劃在增加,低學歷者的機會越來越少:“僅限大專”的職位沒有了,“大專及以上”的招錄計劃比去年減少133人,“大專或本科”的招錄計劃比去年減少46人。
紀洋本科畢業于安徽某知名大學理科專業,以他的班級為例,全班共32人,考研22人,“一戰”上岸人數11人;考研“二戰”人數4人,上岸人數1人。考研人數占68.75%,“一戰”成功率只有50%。
中國科學院等單位今年3月聯合發布的《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指出,有50.44%的大學生打算讀研。新東方今年5月發布的《2024中國大學生考研白皮書》則顯示,去除保研招生名額后,2023年考研的真實報錄比為5.7,也就是說,平均約6位考研報名者中僅有1人會被錄取。
另據《新京報》報道,今年北京研究生(碩士和博士)的畢業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早在2021年,上海就有近1/3的高校,研究生畢業人數超過本科生。南京的高校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例如,南京大學2022屆畢業生共9563人,本科畢業生僅占33.01%。
面對僧多粥少的考公、考編熱門崗位,研究生勢必下沉,與本科生競爭,加劇內卷。
02
放下身段才能站得更高
銳見
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誕生了一個“新型職業”——“全職兒女”:子女以做家務、陪護老人為工作內容,換取父母等長輩的報酬。這比“啃老”好聽一點,但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只是過渡階段,他們最終的目標還是考研、考公。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能在家里做家務和陪護,為什么不能索性進入家政行業就業呢?
很多人認為,家政干的就是伺候人的活兒。孩子辛辛苦苦進了大學,畢業后起碼應該是個白領,干家政,心里不樂意,面子上也過不去。南京某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說,根本招不到大學生為老人提供一線服務,極個別的大學生來機構都是往管理崗位培養的。
為解決就業難題,商務部等16部門近期聯合發布《2023年家政興農行動工作方案》,鼓勵大學生到家政行業就業創業,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社保補貼。鼓勵家政企業、家政培訓機構開展校園招聘。
都說勞動不分貴賤,但在面臨選擇時,總是有人不能免俗。
有一些大學生對工作的選擇有自己的理想:經常加班?不要!總是出差?不要!條件艱苦?不要!收入不穩?不要!考公、考編?收入穩定,又有面子,要!可是,真當上了公務員,就不用加班,不用吃苦,就沒有職場壓力和煩惱了嗎?
內卷,折射了經濟大背景下的就業價值觀,暗藏就業鄙視心態。未就業,未必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沒找到心目中的好工作。
什么樣的工作是好工作?能實現個人價值的,才是好工作!
北大才子陸步軒賣豬肉,創出了品牌,邁上了人生新高度。
南京市浦口區城管局浦誠女子機掃隊,隊員大部分都有大學學歷。“一人一車”的工作效率,相當于6個普通環衛工人的工作。這些知識型、技術型人才提高了環衛行業的標準化、精細化程度,多次受到表彰。
有時,放下身段,才能站得更高。
圖片來源:浦口城市管理
03
做好規劃是精準就業的良方
銳見
大學生就業的內卷現象,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個人規劃與崗位需求出現了錯位。
南京市養老服務互助時間管理中心負責人史秀蓮認為,不少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不清晰,對社會行業和就業政策不了解,就會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
職業規劃,規避的是就業的盲目性,劃定的是精準的職業目標。
林航,畢業于南航金城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因為父母很早就指引他做好職業技能儲備的思想,所以他在大一時就啟動了嵌入式職業技術學習,大三暑假便獲得了三星全球研發中心的研發offer。
提前進行職業規劃,針對目標提前準備,積累經驗,對求職大有裨益。
一輩子做一件事,可以做到極致,成為行家里手。如果能一輩子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又何其幸哉?這樣的人生規劃,比職業規劃更有遠見。
當然,做好職業規劃對很多人來說并不容易,服從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規劃也是一種好的選擇。
委托培養,產教融合的模式之一。用人單位委托學校定向培養自己所需的人才,學生從學校到單位無縫銜接,既省去了培養員工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也解決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其實,我國產教融合的探索從未停止。1983年,教育部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簽訂總體合作協議,在國家層面誕生了“雙元制”職業教育項目,即學生在學校學習,同時在企業接受培訓,并參加德國工商行會證書考試。學生完成學業后,就是一名擁有完整理論知識和多年實踐經驗的技術工人。40年來,中德雙方以這種模式合作了多個項目,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
在城市層面,如果能統籌規劃,加強指導,則會讓就業賽道分布得更均衡。
既要讓企業精準吸引人才,又要讓人才精準找到合適的崗位,這是就業工作提質增效的關鍵。自2019年開始,南京市人社局連續5年發布《南京市年度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分析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企業現狀、人才現狀、人才需求等相關數據,提供就業指引。2018年到2022年,南京大專以上新增就業參保人數達180萬,扶持大學生成功創業3萬多人。
認真挑選一個崗位讓自己滿意讓父母放心,這本身沒有錯,但眼下,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先干起來。當你投入進去后,或許你會發現,這條道路同樣是一條康莊大道。
(文內學生姓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