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措施》指出,要“持續推進青年科技人才減負行動”。科技創新是一場“寂寞的長跑”,最需要人才心無旁騖、持之以恒。要讓青年科技人才充分釋放潛能潛力,就必須在引育留用全過程中為人才“松綁減負”,讓青年科技人才摒棄雜念、卸下包袱,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產業革命的路上“輕裝長跑”。
強化放權松綁,讓評價更“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人才評價這個‘指揮棒’,完善科技人員績效考核評價機制。”需要什么人才、怎樣培養人才、如何成就人才,用人主體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要化解人才“長跑”中的“隱性羈絆”,就必須尊重科研特點、創新規律,在人才評價使用、科研經費管理上積極向用人單位放權松綁,打通束縛青年科技人才創新的“堵點”。對于特殊領域人才,要創新評價體系,重點突出對工作成效和科研進展的考核占比,解決論文、學歷、帽子“一刀切”問題,為成長成才周期較長的行業,留足“十年磨一劍”的時間,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鼓勵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勇闖科學研究的“無人區”,力爭產生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創新成果。
注重因材施教,讓培育更“精”。“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推動各類人才在“長跑”中取得優異成績,最重要的是要選對長跑“賽道”、找準“訓練”方法。對于“初生代”青年新秀人才,要注重做好技術的傳幫帶,在項目審批、頭銜榮譽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做到起步期“扶一把”;對于“中生代”青年骨干人才,要加大資金政策激勵力度,賦予團隊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做到發展期“幫一把”;對于“拔尖型”青年領軍人才,要聚焦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常態化組織跨區域、跨學科的科學論壇,政企聯動擴大人才溝通交流的“朋友圈”,做到成熟期“送一程”。要打造人才成長專職專班,為項目落地、成果轉化、發展轉型提供“專班+專員+專屬”服務,切實為人才“科研長跑”增能續航。
優化創新生態,讓平臺更“廣”。“茂材”需“沃土”,“良禽”擇“良木”,優質的科創載體不僅是青年科技人才能否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促進經濟轉型、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創新放權、松綁的同時,政府職能部門更要打造更加優良的創新創業生態。要積極發揮“有形之手”功能,深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資源“富礦”,打造集眾創空間、服務運營、數據資源于一體的科創孵化平臺,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能夠“大施拳腳”的“大舞臺”。要優化人才樂享生活配套,簡化政策申辦及事務審批流程,精準獲取并滿足青年科技人才關于衣食住行游教衛等方面需求,減輕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方面負擔,讓人才心無旁騖地在科研攻關的“長跑”中釋放智慧,勇攀高峰。
(滕蕓 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