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今年暑期以來,鹽城市各文藝團體的文藝工作者們以及有文藝特長的志愿者們緊盯群眾文化需求,立足自身實際和特色,深入城鄉社區,解鎖“納涼晚會”百姓舞臺,開展惠民演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一個個精心編排的節目帶到百姓舞臺,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豐盛的文藝大餐,盡享新時代的美好幸福生活。
“文化夜宴” 人氣旺
夜幕來臨時,射陽縣興橋鎮誠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門前總是熱鬧非凡,有很多群眾聚集于此,或乘涼、或看戲、或觀影……為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讓百姓共享文化成果,誠民社區創新打造文明實踐“夜模式”,點亮鄉村新夜景。
看戲曲,眾享文化盛宴。近日,記者在演出現場看到,這里人頭攢動。淮劇《蓮花庵》選段、折子戲《王瞎子算命》、淮劇《秦香蓮》選段等節目精彩上演,惟妙惟肖的表演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深受觀眾喜愛,贏得陣陣掌聲。有的村民用手機拍下精彩瞬間,還有熱愛戲曲的老人跟著調子哼唱。村民李大爺感慨地說:“聽說晚上社區廣場唱戲,我吃過晚飯就來等了,盡管現在網絡很發達,但是我還是喜歡到現場和大家伙兒一起聽戲,才有氛圍。”
華燈初上,璀璨繽紛。近日,射陽縣百姓大舞臺熱鬧非凡,由中共射陽縣委宣傳部、射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射陽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射陽縣融媒體中心聯合主辦,射陽縣文化館、射陽縣淮劇團、射陽縣雜技團、射陽縣各鎮區綜合文化站承辦的2023年射陽縣第二十三屆夏季廣場藝術周——“藝”起來吧全民藝術普及展示專場正火熱上演。
在熱鬧的鑼鼓聲中,演員們輪番登場,由洋馬鎮選送的舞蹈《我在茶香等你來》,臨海鎮選送的舞臺劇《黃海前哨》,盤灣鎮、四明鎮分別選送的小品《三個媳婦》和《反詐》,射陽經開區選送的小戲《一畝三分地》,射陽港經濟區選送的情景劇《幸福的味道》,黃沙港鎮選送的舞蹈《奮進新征程》等經典優秀原創節目精彩紛呈。臺下,近500名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鼓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演出現場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倪爵侯,原名倪崇殿,1918年出生于射陽縣新坍鎮橫港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新中國成立前,倪爵侯家沒房沒地,他自小和父母一起靠一口租賃的鹽灶拾柴燒鹽度日。1940年10月,倪爵侯參加革命,1944年,倪爵侯在一次戰斗中因叛徒告密不幸被俘后被敵人殺害,年僅27歲。倪爵侯英勇就義后,當時鹽東縣政府決定將倪爵侯的家鄉命名為爵侯鄉(今長蕩鎮甲侯村)……”舞臺上,由該縣長蕩鎮綜合文化站選送的話劇《英雄魂》傾情上演后,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革命烈士倪爵侯的扮演者、話劇《英雄魂》的編劇、鹽城市網絡作家協會射陽分會副秘書長陳雪在演出后擦著臉上的汗珠深有感觸地說:“自7月初接到鎮綜合文化站通知后,我們紅紅藝術團就組織大家加班加點排練節目,對每一個節目逐詞逐句進行推敲,每一個肢體語言都反復尋找最佳感覺。每天睡覺前我都背誦臺詞,對倪爵侯的人物對話以及肢體動作,都進行認真仔細地琢磨,力爭把英雄人物扮演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
“煙火氣”與“新夜景”同行。射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延伸文化服務供給,以“夜實踐”為小切口,讓“新夜景”帶動夜文化,著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群眾暢享 “夜文化”
鹽都區潘黃街道瀆上·老西門文明實踐街區內的登灜老茶館“曲藝小劇場”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可以容納160人。既是來往群眾品茶、休閑的場所,也是地方名角服務市民、展示技藝的舞臺,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場所,2022年獲評江蘇省示范小劇場。
近日,登瀛老茶館內,戲曲悠揚,座無虛席。由鹽城市文聯、鹽城市文化館主辦,鹽城市京劇票友協會承辦的“傳承紅色經典 弘揚國粹藝術”現代京劇專場惠民巡演在這里激情唱響,吸引四面八方的京劇愛好者前來觀看。
演出中,鹽城京劇團退休的資深演員孫爾萍、夏永蘭分別登臺演繹了現代京劇《紅燈記》“學你爹心紅膽量志如鋼”、《龍江頌》“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兩個選段。她們精湛的表演震撼全場,不少觀眾看后直言“精彩、過癮”。演出幾度出現臺上唱上句、臺下唱下句的場面。記者不時可見身邊觀眾一邊打著拍子,一邊搖頭晃腦地低聲唱和。
“同志們殺敵掛了花,沙家浜就是你們的家。鄉親們若有怠慢處,說出來我就去批評他。”“那一天同志們把話拉,在一起議論你沙媽媽。七嘴八舌不停口,一個個伸出拇指把你夸!”……鹽城京劇票友季江華、陳貞紅共同演繹了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軍民魚水情”。他們合作默契,聲情并茂地再現了浴血抗日的新四軍與老百姓的深厚情誼,深深地打動了觀眾。
《紅燈記》中“做人要做這樣的人”“光輝照兒永向前”和《智取虎威山》“發動群眾”“誓把反動派一掃光”等經典選段輪番上演。演員專業的唱腔和聲情并茂的表演,將現代京劇的藝術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使現場觀眾充分感受到京劇帶來的樂趣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壓軸表演的是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智斗”。高秀華、朱建華、卞曉峰三位京劇票友聯袂出演,展現了阿慶嫂沉著冷靜、不卑不亢、機智勇敢、大義凜然的崇高形象。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經典唱段,精彩紛呈、匠心獨運,弘揚愛國精神,伸張民族大義,熔鑄傳統美德,浸潤濃濃的家國情懷。“這部戲太經典了,小時候我也經常聽,最喜歡的就是《沙家浜》的經典唱腔‘智斗’,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三人對唱,百聽不厭。”戲迷李女士說。
當天演出的另一大亮點是由毛主席詩詞改編的京歌,《憶秦娥·婁山關》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毛主席詩詞,經改編,呈現出京劇的韻味,讓現場觀眾聽后連連叫好。
觀眾張大爺激動地表示:“太喜歡鹽城市京劇票友協會這次京劇藝術惠民演出活動了,給我們提供了一場家門口的視聽盛宴。”陪同前來觀看演出的張大爺的孫女也興奮地說:“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我為祖國的京劇文化感到無比自豪。”
記者了解到,鹽都各鎮村、街道社區紛紛依托基層宣傳文化陣地,積極開展夜間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把優質的文化資源送到群眾家門口。戲曲演出、納涼晚會、露天電影、圖書夜市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夜間文明實踐活動,讓群眾暢享“夜文化”,共享“夜文明”。
多彩活動 聚民心
7月份以來,“美好仲夏夜 有趣文化節”新時代文明實踐“夜市”主題活動在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中韓文化客廳)輪番上演。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融文藝演出、文化體驗、志愿服務于一體,把文明“送”到群眾家門口,“種”進群眾心里頭,讓群眾的文化生活“夜精彩”。
萬物生長谷雨時,“五谷畫”里話豐登。五谷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粘、貼、拼等手法制作而成,寓意吉祥如意,五谷豐登。
日前,五谷種子畫親子活動現場,手作老師向大家詳細介紹了五谷畫與我國悠久的農耕文明的關系,并著重講解了五谷畫制作的步驟和技巧。制作中,家長和小朋友們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大家按照先描邊、再局部、后整體的原則,在老師的指導下,創作出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大家紛紛表示,在手工實踐中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學習了許多農業知識,充分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晚上8點,一場少兒民樂演奏會精彩上演。古箏演奏《橋邊姑娘》《萬疆》、琵琶二重奏《霸王卸甲》、笛子演奏《春風遍江南》……29首曲調悠揚、風格迥異的樂曲由小演奏家們輪流表演,百余名觀眾在美妙的樂聲中感受民族樂器的獨特韻味。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日前,“緣滿七夕 幸福同行”鹽城市“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文化活動在鹽城經開區KK—PARK國際街區舉辦。
此次主題活動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新風,涵養文明美德,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戀觀、家庭觀,倡導形成節儉適度、現代文明的婚俗新風。
活動現場,戲曲《淮劇新唱》、柔術表演《奔月》、情歌對唱《想把我唱給你聽》、音詩畫《我的城 我的愛》、古典舞《鵲橋仙》、歌舞《相親相愛》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營造了濃厚的七夕節日氛圍,贏得了現場觀眾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
活動期間還精心設置了發繡、剪紙非遺展示,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傳統技藝,傳承乞巧文化,市民也參與制作非遺產品,“沉浸式”體驗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繽紛夜集,樂享文明。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充分發揮文明實踐陣地“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作用,持續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夜服務”,以豐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邀約市民共享文明實踐“夜活動”,用文明星光陪伴市民度過一個個美好的夜晚,有力地拓展延伸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共筑“精神高地”,凝聚起團結奮進、向上向善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