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泰州市海陵區緊緊圍繞黨建助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四強四有”行動部署,以強化改革驅動及釋放發展動能為抓手,奏響集體經濟發展“奮進曲”。
盤活“沉睡”資產“增效”
在2023年度“清風行動”“5+2”工作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全區統計了自2020年以來(含存量)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未發包租賃的資產資源379個,按照“查問題、防風險、全利用、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深挖“沉睡”資產潛力,探索有效利用途徑,通過重新利用、發包租賃等方式,激活集體資產活力。
其中,城南街道忠南社區盤活社區原綜合大樓門口的場地資源,分別與泰州好停車、江蘇金領東風路項目部開展合作,實現集體經濟年均增收25萬元。
城西街道森森社區主動“騰籠換鳥”,招引東泰機械、美好建工等企業落戶,維修翻建老舊閑置廠房,上調租賃價格,設立租金長效增長機制,明確每個合同周期租金上漲幅度不低于10%,實現集體經濟增收40萬元。
利用閑置資源“回血”
海陵區地處泰州市主城區,交通便利但資源匱乏,自華港鎮劃入后,海陵區充分挖掘華港鎮等城郊鎮村的生態資源及土地、水面資源優勢價值,用好用活區位優勢,推動農旅融合型、“黨建+合作社”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培育農家樂、采摘園、集體農場等新業態,巧借互聯網和新媒體東風,打造村級特色電商產業,保障綠水青山作為集體增收“不動產”的地位。
蘇陳鎮夏棋社區高效整合資源,優化集體經濟發展格局,將村部前的4畝空地、取水區水塘分開出租,分別實現5萬至6萬元的集體租金收入。
罡楊鎮純垛村利用水面資源洽談漁光互補項目為集體增收39.6萬元,將到期的20畝土地發包給蔬菜種植合作社,將清運的秸稈、公廁的有機肥回收給合作社,實現集體經濟年均增收3萬元。
華港鎮野營村創辦專業合作社,發展集體致富項目,構建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利益聯結機制,創辦當年就償還了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的債務,并且還留有部分盈利結余。罡楊鎮東樓村、華港鎮桑灣村、港口村等村,通過盤活老廠房、老校舍、閑散邊角地塊,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0余萬元。
爭取專項資金“造血”
海陵區抓住中央、省、市扶持壯大集體經濟資金支持的政策機遇,借上級政策扶持之力、社會資本的專業之力、金融機構的活水之力,以鄉村建設為契機,統籌各領域資金資源,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梯次推進”,集中力量優先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優先建設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項目,為村集體經濟厚植發展根基。
海陵區有關部門對各村上報項目逐級過堂把關,2023年全區新增項目186個,預計年增收2425.68萬元,增長7.94%。今年,海陵區評估后上報2個省級項目、3個市級項目,并對2022年已有集體經濟扶持資金的項目加強資金監管,做好項目進度及增收督查,全力保障項目穩定收益。同時,以城北生態經濟帶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強村公司”試點探索等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
聚焦生態經濟“造血”
立足水禽、水稻種業產業,圍繞大種業發展目標,創新管理服務機制、主攻科技創新研發、構建人才支撐體系、培植產業發展活力、拓寬要素保障方式,全方位推動城北生態經濟帶聯動發展。
近年來,海陵區圍繞都市城郊型農業定位和區位功能劃分,培育形成了以5萬畝北部現代農業生態走廊為核心,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支撐,以“一區五園”即蘇陳糧食園、罡楊糧食園、城西漁業園、城東蔬菜園5個市級農業產業園區為骨干,打造多個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為布點的“1+5+N”發展格局,力爭將城北生態經濟帶建設成為產業、生態雙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