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南荻、低矮成片的苔草在淺灘與碧湖間恣意生長,數幾十萬越冬候鳥在此棲息,這里是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系統完整的濕地生態和豐富的生物資源,讓保護區的生機盡顯。 8月18日,“生物多樣性之美——‘濕’意盎然的生態答卷”網上主題宣傳“行走中國濕地城市”報道組走進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鄱陽湖西北角,9個大大小小的湖泊錯落分布。保護區成立于1983年,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總面積達224km2,主要職能就是保護以白鶴為代表的珍稀候鳥和濕地生態環境,并開展與生態保護相關的科學研究,實現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
多年的探索讓保護區形成了一批特色經驗。“我們在開展鳥類監測時以‘逢八監測’為主。”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羅浩介紹,為期半年的“逢八監測”從每年10月開始,持續到次年3月,保護區監測工作者會在每月8號、18號、28號開展鳥類定期監測。
“我們也會結合一些項目開展聯合監測,比如三峽工程運行安全綜合監測系統的鄱陽湖監測和ICF聯合監測等等。”羅浩告訴記者,與ICF聯合開展監測工作始于1999年,至今已持續24年,主要監測“水土氣生”,包括水文水質,總磷、總氮等土壤要素,氣溫、降雨量、風速風向、濕度等氣象因子,以及生物多樣性監測。
一個個監測項目、一條條數據指標,都是為了給物種創造更適合的生境。“去年我們發現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極端高溫干旱天氣,根據監測數據預判白鶴抵達的數量峰值比往年有所提前,及時加強了人力物力的部署,提前做好越冬候鳥的保護工作。”
據統計,保護區內現有高等植物602種,鳥類387種,占鄱陽湖區鳥類種數 (464 種)83%。目前每年在鄱陽湖保護區內越冬的候鳥達40萬只,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9種,如 白鶴、白頭鶴、白枕鶴、東方白鸛、青頭潛鴨等,國家二級 保護野生動物73種。
除了保護鳥類,2020年保護區加掛了江西鄱陽湖水生動物保護區管理中心牌子,增加了鄱陽湖長江江豚、銀魚產卵場、鯉鯽魚產卵場3個省級水生動物保護區管理職能。
江豚保護區巡護
“我們建立了江豚同步監測制度,在每月13號會組織5個站點對轄區內長江江豚的分布情況、數量以及成幼比等進行監測 。”鄱陽湖保護區水生科科長林發榮介紹,除了日常巡護外,水生動物保護區還承擔科研功能,“我們之前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做過魚類資源調查,未來在國家自然保護區整合優化落地后,我們會開展本體資源科考,摸清保護區魚類家底。”
在科學、規范的保護管理下,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止跌回升。據農業農村部開展的2022年全流域長江江豚科學考察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為1249頭,其中長江干流約595頭、鄱陽湖約492頭,實現歷史性轉折。
“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在一代代工作人員傾情守護和一條條監測數據中,詩里的生態美景正在保護區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