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之所愿。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探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全省生態環境實現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
在常州市新北區沿江復綠生態廊道,江堤南望,千畝綠地格外醒目,讓人心曠神怡。然而在三年前,這里還是化工企業聚集的地方。為了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常州將“手術刀”對準了年產值達數百億元的濱江化工園區,關停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8家。新陽科技集團的3個子公司就在其中。為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大保護,企業選擇“壯士斷腕”,從化工轉型新能源,搶跑新賽道。旗下光伏子公司的二期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將在10月底投入試生產。新產品的光電轉換效率將實現25.5%以上,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極。
江蘇格林保爾光伏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國平說:“一期、二期項目,我們有望達到太陽能電池將近5個GW的產能,大約可以形成40億左右人民幣的銷售?!?/p>
常州市新北區委常委、濱開區黨工委書記姜浩說:“在沿江生態復綠方面,累計復綠3300畝,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建成比例達到了80.6%,居全省第一;在產業升級方面,我們園區在大力度推進長江大保護和化工企業拆遷騰退的基礎下,各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升,全年畝均實繳稅收從2019年11.1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36.7萬元。”
十多年來,江蘇牢記總書記囑托,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省累計關閉4900余家化工企業,取消26家化工園區定位,累計退出長江生產岸線81公里。
長江江蘇段的“滄桑巨變”,折射的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念之變。破除舊動能,切換新動能,江蘇正全面邁入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快車道”。目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41.1%和49.6%,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
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對污染物排放量做減法,還要對擴大環境容量做加法。為此,江蘇創新開展“生態島”建設,并于日前確定全省首批8個“生態島”試驗區。在泗洪成子湖“生態島”,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對生態林進行日常管護。這個生態島項目總面積約一萬畝,栽植水杉、池杉等23.5萬株,總投資5000萬。當地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構建了4個大類7項具體工程項目,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宿遷泗洪縣龍集鎮生態環境和建設局負責人金殿平說:“區域環境基礎設施和供給能力水平顯著提升,生態要素進一步豐富,生態系統物質供給和水源涵養、氣候調節、降碳增匯、凈化環境等調節服務功能顯著增強?!?/p>
目前,江蘇已設計了38個關鍵節點,通過科學、積極、適度的人工干預,建設若干生態島試驗區,串“珠”成“鏈”,形成網絡,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了良好場所和生態通道。越來越多的自然精靈用腳投票,選擇在江蘇落腳、安家。
“只此青綠”映底蘊,“美麗江蘇”入畫來。作為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態環境現代化試點省,江蘇知重奮進,在全國探路先行——穩步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鼓勵地方開展綠色金融試點……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活力。新時代十年,江蘇在GDP連跨7個萬億元臺階的同時,PM2.5濃度下降56.2%,國考斷面優Ⅲ比例提升47.6個百分點,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太湖治理連續15年實現安全度夏,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邁上新征程,8500萬江蘇人民將以大地作紙、以奮斗作筆,扎實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