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秋分時節,放眼華夏大地,東北的玉米大豆高粱、新疆的瓜果、江南的水稻、西南的辣椒、嶺南的水果……五谷豐登、五顏六色,行走在金秋的田野,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展現著豐富的農耕文化、蓬勃的時代氣象,繪就了一幅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振興“豐景圖”。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豐人心穩,糧穩天下安。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今年秋糧面積穩中有增,預計達到13.1億畝,比上年增加700萬畝左右,同時全國秋糧收獲進度已過17%。當前,江蘇省東臺市200畝鹽堿地里連片種植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機收實產達323.87公斤/畝,畝產油量約163.17公斤,創鹽堿地油菜高產新紀錄;黑龍江克山的馬鈴薯,采取大壟栽培和“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平均畝產在3500公斤以上……在夏糧總產量穩中略減的背景下,各地區積極開展“噸糧田”創建、優化農業補貼政策、搶抓糧食田間管理,選品種、防蟲害、抓減損,一套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米袋子”穩、“菜籃子”豐,展現了“基本盤”的穩健力量。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對于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生產一環扣一環、一季接一季,眼下從南到北各地秋糧正在陸續成熟,奪取秋糧再豐收、確保全年糧食實現穩產增產,我們還需因地制宜細化工作舉措,嚴格落實國家種糧補貼、最低糧食收割機等惠農政策,以“時時抓緊、處處抓實”的責任感奪取秋糧和全年糧食豐收,把“在田的豐收”轉變為“到手的豐收”,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
“只聞機器聲,不見農人忙。”進入新時代,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進步,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改變,科技的助力極大增強了農業抵御災害的能力,科技也成為奪取秋糧豐收的強大“保護傘”。在天山南北的廣闊田野里,自動化、智能化農業機械來回穿梭,收獲著豐碩的果實,農機規范集約作業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種業科技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積極發展綠色、生態、智慧、高效農業,以新科技、新理念支撐起的豐收“新希望”,切實讓鄉村的豐收景象從“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轉變為“產業融合、百業興旺”。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我們要在夏糧豐收的基礎上,乘著農業現代化的東風,在秋日希望的田野上鉚足干勁、接續奮斗,抓好秋糧生產,確保全年糧食豐收,切實把“中國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堅強有力支撐! (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