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鑫
據文化和旅游部消息,2023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較2019年增長4.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9.5%、較2019年增長1.5%。從“亞運游”到“小眾游”“即興游”,“超級黃金周”的背后,旅游業態持續翻新、消費場景日益多元,都彰顯著中國經濟的澎湃活力與強大韌性。
旅游一頭連接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關系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隨著國內文化和旅游行業恢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人選擇走出家門,在“煙火氣”中尋找生活的“詩與遠方”。消費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江蘇揚州、徐州向社會免費開放機關及事業單位停車場共7000多個車位;湖北發布惠游湖北“大禮包”,包括文旅消費券補貼5000余萬元;北京發布“月光下的北京”城市夜游指南推薦榜評選活動,激發夜經濟消費動能……在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的帶動下,“超級黃金周”掀起的文旅消費熱潮,正成為中國經濟活力迸發、持續向好的鮮明注腳。
假日消費是觀察經濟走向的重要窗口。今年中秋國慶假期,不少人徜徉于美麗鄉村,觀秋景、品秋韻,走近自然、愉悅身心;漫步于街頭巷尾,品美食、拍好照,感受特色、體驗風情;沉浸于旅游景區,逛古鎮、訪名居,回憶歷史、開闊眼界.......從車流熙攘的場景中,能夠感受到消費“主引擎”的強勁動能。當前,大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我國旅游消費正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升級趨勢,人民群眾對待旅游消費正從“有沒有”“缺不缺”轉向“好不好”“優不優”,如何進一步恢復和擴大文旅消費市場,已成為拉動經濟消費、擴大發展內需的關鍵之舉。
旅游消費強勢復蘇,民生盛景鋪展華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新時代新征程,發展旅游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須堅持內容為王,加大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既深挖文化特色、做好“轉化”文章,也持續拓展內涵,推動“影視+旅游”“展覽+旅游”等深度融合,進而吸引更多游客。另一方面,須注重科技創新,聚焦消費新需求,利用5G、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充分整合“吃住行游購娛”產業要素,進一步豐富多樣化旅游場景、滿足針對性旅游需求,讓廣大游客擁有更多選擇、享受更好時光,助力文旅消費持續火起來、旺起來、燃起來。
假日游客出行“擠”、旅游消費“熱”的背后,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最好彰顯,是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破浪前行的有力說明。放眼未來,我們堅信,只要多措并舉助力旅游市場復蘇,加快釋放旅游消費內在潛力,推出新產品、新服務,豐富新業態、新體驗,就一定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