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魚、肉末茄子、回鍋肉、肉圓青菜……南京市雨花臺區古雄街道“瑞芝餐廳”的菜單上,掛著十分誘人的菜譜。每天,這里要為30多位老人提供餐食。
民以食為天,2023年,江蘇養老服務領域共承擔6項省政府民生實事,其中,“改造提升500個社區助餐點”緊扣居家養老吃飯難問題,提供家門口的“暖心飯”。截至8月底,全省各地社區助餐點已完成改造提升423個,投入運營360個。這項涉老民生實事,老百姓感受如何,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跟進調整?
【一線探訪】
政府兜底扶持,社會組織市場化運作
記者采訪當天,正遇上下雨,很多老人改就餐為送餐,南京市雨花臺區打造的古雄街道示范性助餐點后廚立刻忙碌起來,分菜、裝盒、打包、配送,要趕在飯點前送到老人家中。
也有冒雨前來就餐的老人,70歲的居民馬仁勝說,這里很溫馨,有家的感覺。餐廳裝修從老人安全角度出發,定制了適老化桌椅和餐具,用餐安全舒適。
作為示范性助餐點,這里面積有260平方米,設有制餐區、打包區、打餐區、就餐區,配備了清潔、烹飪、消毒等廚房設備及智能洗碗機、收銀機等設備。根據季節時令變化,供應當下流行菜肴,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我們定期推出古雄特色菜,得到很多老人的好評。”雨花臺區古雄街道民生保障部部長佘杰山介紹,為把民生實事辦好、辦實,南京市、區、街、社四級聯動,為助餐點運營提供免費場地,給予建設補貼及運營補助等政策支持。雨花臺區還以居家上門和站點服務為引流方式,推廣老年助餐服務,并收集更新老年人個性化助餐需求,按需提供貼心服務。
目前,該助餐點可提供中餐和晚餐,由瑞芝康健老年產業集團營養師按老年人營養需求,制定科學營養的菜譜。同時,針對不同身體狀態的長者,提供低鹽餐、糖尿病餐等。另外餐廳每周更新1-2種特色菜品,如鹵牛肉、酸菜魚、鍋包肉等,滿足不同長者味蕾上的需求。
助餐點好不好,關鍵在運營。承接古雄街道助餐點的是一家專業的養老服務組織——瑞芝康健養老,助餐點負責人顧翔說,街道采取“社區+社會組織+市場化運作+個性化定制”的運營模式,推進助餐點常態化運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助餐還創新開發智能化點餐系統,未來將吸引企業用戶、上班族客戶,實施市場化運作。同時,助餐點還以老年人家庭消費為突破口,開展個性化定制家宴服務,在滿足老人日常餐飲的同時,讓老年人和家人共享美好時光。
“我們以‘打造有溫度的社區養老’為主題,針對助餐客戶,提供包子團購、愛心自提點,還為老人提供便利,如75周歲以上的老人可享受免費送貨上門、提供小推車、雨傘租借等服務。”顧翔說,助餐點便捷化、特色化餐飲服務逐步獲得居民認可。
【部門作為】
讓老人“吃好飯”這件事兒,必須有章可循
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在江蘇并不是新鮮事物,很多地區開展了十多年,但助餐點如何在新形勢下,更聚人氣、更好服務、更長久運營,仍是一個大課題,也是今年民生實事再推500個助餐點改造提升的發力點。
江蘇省民政廳養老處處長林莉介紹,根據助餐點建設特點,在充分調研分析基礎上,省民政廳、省財政廳聯合下發《關于印發2023年省政府民生實事養老服務項目推進方案的通知》,明確主要任務、相關標準、時序進度和工作要求,科學量化民生實事指標,壓實工作責任。
民生實事必須保障兜底人群優先享受實事項目帶來的實惠。因此,助餐點服務也明確要求,優先將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城鄉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高齡、失能半失能、殘疾老年人等有意愿的重點對象納入服務范圍。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適度擴大保障對象范圍。在惠老助餐方面,南京打造示范性社區銀發助餐點,力促助餐服務品質化發展。無錫開展“錫心香伴”惠老助餐攻堅行動,推動實現全市助餐點全覆蓋。南通建立助餐服務質量第三方考核制度,定期評估服務質量。
讓老人們“吃好飯”這件事兒,必須有標準可依、有章可循。為此,省民政廳還研究制定了《社區助餐點基本要求》,明確建設資質條件、場所設施、運營管理、服務功能等。在制度上,確保老年群體補貼到位,對特困、低保等特殊家庭老年人提高補貼標準,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當前,各級民政部門正將助餐點落實情況作為養老服務領域重點督查事項,實行按月調度統計,按月盤點分析。按照部署,11月底前,要全面完成項目建設任務,做好驗收認定和資料歸檔,并完成“金民工程”養老服務系統數據入庫。
【百姓呼聲】
期盼運營更專業,助餐吃出“幸福味”
“要抓住老人的‘胃’,贏得老人的心,做好兩餐飯,不是容易的事。”顧翔表示,他們正在籌劃,整合周邊餐飲資源,與周邊物業開展積極合作,探索物業養老融合發展,依托物業管家的高粘合作用,將老年人助餐服務融入小區物業大服務中,擴大品牌效應,提升老年人助餐的檔次。
“養老助餐點首先解決有沒有,然后再解決優不優。”鹽城市亭湖區民政局副局長徐林法介紹,今年以來,亭湖區7個主城區街道有20個助餐點投入運營,助餐服務從有到好,受到老人的肯定。未來,還要摸索助餐文化,讓“一餐飯”成為傳遞為老服務民生溫度的傳感器,成為社區助老服務的放大器,把更多老人從餐桌引導到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最大化發揮養老設施的效應。
亭湖區為所有助餐點都冠以溫馨的品牌——“長者幸福食堂”,不僅供老人就餐,也向社區居民敞開大門。
在文峰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長者幸福食堂”,老人們打好飯菜后圍坐于一桌,邊吃飯邊聊家常,每天一起“聚餐”,感覺居家養老生活有滋有味。
“這里飯菜樣式多、味道好、干凈衛生,價格也不貴。我們老兩口常常為吃飯犯難,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營養跟不上,還是這里方便。有葷有素一頓飯6元-10元,60歲以上老年人都能享受優惠價格。”許美云老人告訴記者,不想來點上吃,這里還提供送餐服務,花2元送餐費。
“老人餐10元兩葷兩素,十分豐富。親屬來,15元一餐。”陳浩云爺爺和老伴兒這幾個月都帶著孫子在助餐點吃,高溫夏日不做飯,給老人省了好多事。
徐林法期盼,助餐點未來的服務還要更加專業化。“需要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目前場地由街道提供,裝修由亭湖區政府支持,解決‘大頭’支出。由于餐飲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一個助餐點一天服務200人,至少需要1個廚師加2名服務員,運營支出不低。為此,鹽城市又出臺補貼政策,一年按照服務人次等考核,給予最高20萬元的運營補貼。未來,還要大力發展中央廚房,補貼送餐費用,讓助餐服務在‘15分鐘服務圈’內輻射更多老人。”
“小食堂”如何托起民生“大福祉”?文峰街道助餐點負責人孫亞平表示,要想良性循環,助餐點人氣還要更旺,期待相關部門在剛開始時“扶上馬、送一程”,提高運營者的積極性,讓補貼及時到位,促進健康運轉,守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唐悅 劉春/文 張琦/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