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時節,萬物爭芒。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方凌墾區的濱海鹽堿地上,綿延3000畝的稻田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粒粒飽滿。很難想象,4年前這里還是荒蕪貧瘠的鹽堿地。如今,一季小麥或油菜、一季水稻或玉米,曾經的“不毛地”變成了“大糧倉”,這樣的改變得益于濱海鹽堿地降鹽提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2019年,揚州大學環境學院的“滄海桑田”科技服務團隊入駐當地。團隊針對當地鹽堿地土壤特征,對癥施策改良,摸索并構建出一套完整的濱海鹽堿地降鹽提肥技術,成功讓鹽堿荒地變高產良田,并累積復制推廣到全國10萬余畝的鹽堿地改良工程中。
鹽堿地治理是一項世界性難題
鹽堿地是指土壤中存在較高濃度的可溶性鹽分離子,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特性和植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的一類鹽漬土壤。一直以來,鹽堿地治理是一項世界性難題。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人均的40%,喚醒沉睡的鹽堿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江蘇省土壤學會土壤改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柏彥超教授介紹,鹽堿地改良利用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抓手,很多鹽堿地經過降鹽提肥改造,可大幅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全國大概有1.5億畝鹽堿地具備開發潛力,僅江蘇沿海地區的鹽堿地資源面積就有近千萬畝,是我國東部地區最具潛力且最有開發價值的后備土地資源。
揚大團隊推廣降鹽提肥新技術
如東縣地處東部濱海地區,這里的土壤屬于典型的鹽堿地,表層土壤鹽分平均含量高達5‰。2019年,揚州大學“滄海桑田”科技團隊入駐當地。團隊聚焦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開發與推廣,通過實地觀察、土樣采集、檢測分析等環節,為當地的濱海鹽堿地“量身定制”了一套降鹽提肥技術體系,并于當年開展了500余畝的改良示范。
“鹽堿地的形成是個復雜問題,不同地區、不同程度和類型的鹽堿化土壤、不同種植制度的鹽堿地需要制定針對性的改良方案。”團隊成員左文剛博士介紹,團隊根據方凌墾區現有的鹽堿地情況,以牛糞、醋渣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創新研制出濱海鹽堿地專用改良劑,并建立了涵蓋土壤改良、田間管理和科學輪作等環節的降鹽提肥技術體系。經過兩年時間,成功將墾區的土壤鹽分降低至1.5‰,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至25克/千克左右。
“改良后的鹽堿地小麥畝產由300余斤提升至500余斤,水稻畝產由600余斤增產到1000余斤。”望著翻滾的稻浪,如東裕隆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沈志榮笑得合不攏嘴,靠著技術革新,這里畝產平均增收740余元,“鹽堿地不出糧”的傳統正在被打破。
“鹽堿地改良的基本原理是水和鹽共進退,有分有合,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春返鹽、夏淋鹽、根系層脫鹽。”柏彥超介紹,項目組從工程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農藝改良措施和化學改良措施4方面提出了適用于濱海鹽堿地的10余種技術與模式,打造可參觀、可復制、效益明顯的應用場景。
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生產
如東縣耕地的增加和增產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生產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揚州大學“滄海桑田”科技團隊緊扣鹽堿地改良過程中降鹽、抑鹽、增碳培肥等難題,構建了以鹽堿地快速降鹽提肥為核心的原始肥力驅動技術和外源有機物靶向施用技術,構建了鹽堿地快速增碳培肥和植物高產高效的配套栽培技術模式。團隊累積發表80余篇相關論文,申報了10余項專利技術,編寫了鹽堿地改良利用專著。相關技術成果已累積復制推廣到全國10余萬畝的鹽堿地改良工程中,累計為相關企業增收7000萬余元。
通訊員 張運 陳燕 揚州發布記者 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