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鹽都:生態廊道“串”起好“錢”景,“披綠生金”解鎖“綠富”密碼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穿行在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態廊道,碧水、飛鳥、花海、林蔭道色彩斑斕,一步一景,處處歡聲笑語,不少鹽城市民前來拍照打卡、休閑垂釣、露營度假,邂逅家門口觸手可及的“詩和遠方”。

這一幕幕生動的圖景正是近年來鹽都區堅持不懈大力實施蟒蛇河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的最好見證。

宣戰污染 水清岸綠成常態

蟒蛇河是鹽城的母親河、大市區的水源地,全長39.33公里,上起大縱湖國家濕地公園,下接新洋港。蟒蛇河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實施前,因水質污染嚴重,行洪能力弱化、沿岸發展相對滯后。為了有效統籌人居環境、科學保護水鄉生態,2016年鹽都區向污染宣戰,啟動蟒蛇河生態保護與修復這一民心工程:先后搬遷沿河農戶1300戶、企業20家,收購磚瓦廠4座,清除砂石場12個、水面住家船170戶,清理水產養殖水面3283畝;扎實推進污水治理,沿線31個村莊全部完成截污納管,鋪設管網90公里,新建25個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真正從源頭杜絕污水入河;在河道兩側栽植喬木120種、40余萬株,地被植物50多種,近7000畝,形成寬200-800米、長29公里的生態廊道,有效增強河道濕地與河堤叢林的生態功能。

秉承“讓人看得見水、望得見田、記得起鄉愁”的理念,鹽都區還重點打造了以蟒蛇河兩岸環河路為代表的一批生態旅游公路。

環河路全長51.6公里,傍河而建,蜿蜒曲折,構建了水、路、田、林融合的綠色生態網絡,集道路通行、生態修復、鄉村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環河路不僅“顏值高”“氣質佳”,而且將大縱湖、燕子閣、三胡故里等旅游景點及沿途田園風光、傳統村落串珠成鏈、路景交融,已成為鄉村游的“網紅”打卡點。

因地制宜 文脈綠意相融合

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態廊道是鹽都建設“一個龍頭帶動、三條長廊貫通、全域旅游覆蓋”大旅游格局的主線項目,也是鹽都紅色文化元素展示最為集中地區。

鹽都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建成過河尖戰斗遺址等紅色教育基地2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東方紅陶瓷廠、老糧倉、紅星磚瓦廠等歷史文化遺存5處,改造咖啡廳、茶室等服務功能設施,實現了歷史文化與沿河景觀有機融合。

根據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態廊道沿途村落位置、利用現有場館,輔以部分構筑物,沿途共設置水府廟站、杉渚探幽站、英雄燕子閣站、蟒蛇河露營基地站等8個一級驛站,為游客提供咨詢、購物、停車、租(還)車、換乘等服務。與此同時,入口迎賓、叢林灘涂、水府梵境、河堤春曉、河畔人家、鷺飛池溝、漫灘紅葉濕地、魚澤葦蕩濕等12個景觀點的設計,各具水鄉特色又各具有防洪、泄洪、涵養水源的水利功能,每一景都恰到好處。

一泓清水蜿蜒過,悠悠風景入畫來。如今的蟒蛇河已成為融健身綠道、水上觀光、紅色教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廊道。花海之間、碧波之上,來到這里的游客,或垂釣賞景,或露營野炊,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拓展內涵 生態紅利盡顯現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這場保護與修復中,家住蟒蛇河附近的陳生感觸頗深,“環境變好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再也不需要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這些年明顯感到生活變美好了。”生態廊道“串”起好風景,也“串”起好“錢”景。蟒蛇河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作為連接市區與大縱湖度假區的生態廊道,在鹽都全域旅游發展中的戰略紐帶作用日益凸顯,年接待市民游客5萬人次以上,已成為鹽都生態、觀光之旅的重要線路。同時,帶動了河道沿線21個村莊、300多戶群眾直接參與生態廊道的管理和旅游運營,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生態保護帶來的紅利。

圍繞蟒蛇河水上觀光和綠道游覽,沿線鄉鎮大力實施“旅游+”發展戰略,豐富旅游業態,創新旅游產品,優化旅游供給體系,打造紅色旅游、民宿度假、文化體驗、鄉村休閑、康體運動、養生養老等特色旅游產品,建成江蘇扣蟹第一村基地1個、萬畝高標準農田2個、千畝荷塘基地2個、千畝油菜花基地1個。

一頭連著自然生態,一頭連著民生福祉。鹽都區利用生態廊道沿線農戶搬遷契機,統籌推進沿線農房改善,新建秦南千秋、龍岡曉莊、學富華府等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創成2個省農房改善示范項目、3個省級美麗鄉村、1個省傳統村落、2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

如今的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態廊道已成為鹽都區最優質的生態資源,給百姓幸福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鹽都的生動實踐。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