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8歲的韓順先報名參軍。他先后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錢塘江大橋保衛戰、舟山戰斗和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獲得兩枚抗美援朝“和平”紀念章。
1951年底,韓順先所在的21軍62師,奉命從浙江海港前線撤回,從蘇州坐火車奔赴朝鮮。此時的朝鮮戰場,分東線、中線和西線。韓順先所在的21軍62師,根據全局戰略部署,部隊在靠近“三八線”的北側駐扎,負責阻擊“三八線”中線的敵人。
要想打贏阻擊戰,就必須消滅敵人的炮兵。1953年,志愿軍司令部決定展開反擊戰,首先要拔掉敵軍炮陣地,并把偵察任務交給偵察排。身為偵察排排長的韓順先,挑選兩名偵察員,組成“尖刀偵察組”,他們經過長途奔行,來到敵方陣地前。
在靠近敵人陣地的山腳下,韓順先仔細偵察,發現敵人在山上拉起了電網,電網外邊50米區域布滿了地雷,西邊有200米左右的開闊地。山上的美軍,正在用探照燈上下左右照射陣地。更危險的是,這些地雷都埋在草地里,地雷之間互相連接,如果一個爆炸,其它的也會跟著爆炸,偵察員的目標就會暴露。極富偵察經驗的韓順先,機敏地發現他們正處于兩山的結合部,兩山中間有個水溝,水溝里的水還在流動。水溝上都是電網,只有走這水溝才能繞到敵后。
“要想偵察美軍炮陣地位置,就必須脫掉衣服蹚水通過鐵絲網。雖是早春,但朝鮮的氣溫仍零下十多度。”韓順先回憶道,三人耳語一番,統一了行動意見。韓順先低聲說:“敵人探照燈過來,我們就趴倒,不準動;敵人探照燈過去,我們再起來走。”半小時后,三人終于爬過了百十米長的水溝,此時,他們全身都被凍麻木了。所幸水溝里是死角,敵人探照燈照不到他們。穿過水溝和鐵絲網后,行走約十來里路,碰見一處柴塘,三人便悄悄躲進柴塘里,等待白天的到來,畢竟晚上也找不著炮陣地。
天亮后,韓順先他們大約走了三里路,一座幾十米高的土山擋住去路,土山后邊隱約可見帳篷。韓順先他們手持望遠鏡觀察,發現正是敵人的炮陣地,仔細數了數,共12門重炮,炮與炮距離十米遠,一色的203重炮。發現苦苦尋覓的美軍炮陣地,韓順先心中暗喜。他立即鋪開地圖,查找重炮所在的山頭,詳細標出12門炮的坐標位置。三人對視一下,露出了勝利的笑容。韓順先小心翼翼把地圖揣進口袋,原路返回柴塘。等到夜里12點,又神不知鬼不覺地從水溝里蹚回。回到部隊后,他們被凍得渾身發紫失去知覺,肚子也在“咕嚕嚕”地響,因為他們已一晝夜沒吃飯。部隊拿到韓順先的地圖后,打響了中線反擊戰。志愿軍把火炮拖到前沿夠得著敵人炮陣地的地方,裝彈上膛,瞄準敵炮陣地猛烈開炮,一舉把敵人的12門重炮炸飛。“尖刀偵察組”為志愿軍打贏阻擊戰,掃清了障礙,立下了戰功。
(來源:泗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王朝輝 攝像/李彤 編輯/楊艷蘇 剪輯/王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