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承諾種出來的是綠色稻米,開鐮后就被全國各地的客戶搶購。”金秋時節,稻香四溢,蘇州大地一片金黃。常熟市虞美潤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宗建東又迎來了豐收,靠著“誠信”二字,他的大米如今根本不愁銷。
豐饒的魚米之鄉,孕育出了江南崇文重信的文化土壤。
“內誠于心,外信于人”,古代吳地先賢以樸素的誠信哲學,留下了“季子掛劍”“陸元方賣宅”等千古佳話,為江南文化注入誠信基因;“講信修睦、文行忠信、重信致用”,新時代的蘇州,更是涌現出了錢月寶、龐云芬、黃萍等一批批“中國好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蘇州誠信文化傳播提供了磅礴的精神源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
作為國家首批信用建設示范城市,蘇州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福氣之城,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探索出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信用+社會治理”新路徑。
蘇州
誠信增“值”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擁有2500年歷史的蘇州,自古以來便是以誠化人,以信育人。
在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羅志勇看來,從古代社會的鄉規民約、家族法規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誠信”作為優秀道德品質被繼承和發揚,為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注入“信”活力。
蘇州喜迎豐收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常熟市虞美潤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宗建東種植的早稻開鐮,比去年提前了十多天,平均畝產達到了550公斤。
宗建東的水稻種植承諾不使用除草劑,而采用人工除草的綠色種植。由于長年遵守誠信經營的理念,他已經積累了全國各地的忠實客戶,不愁銷路。
“雖然人工除草的成本比農藥貴,每斤米的價格要賣到4塊多錢,但‘綠色大米’很受消費者信賴。”宗建東介紹。
常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顧維嘉介紹,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實現農業增收、農民致富,金融穩健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信用等級高的經營主體,可以享受各類農補貼資金保障和產業項目支持,優先推薦主體負責人參加全國的技能培訓。
靠著“誠信”二字,宗建東的合作社享受到了貼息貸款,購置了一批農用機械設備,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同時,他本人也榮獲了“2021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2021年度江蘇省“新農菁英”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榮譽。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農村產業發展中,隨著誠信不斷增“值”,農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寬。
“永聯分”使用場景
同樣的變化也體現在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上。近年來,在鄉村治理方面,蘇州用“小積分”撬動“大治理”,以誠信增“值”促進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張家港永聯村打造了全國首個村域數字鄉村信用體系平臺,運用“大數據+信用體系+數字貨幣”等新技術創建“永聯分”特色品牌,構建個人信用模型,讓守信者可以享受到源源不斷的誠信紅利。
受益于此,在永聯村,1分錢喝咖啡、免費看電影、購物打折已經成為了村民和職工常態化“福利生活”。
“鄉村是熟人社會,人人都不想落后。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讓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實現‘他治’到‘自治’的轉變,讓村民們都參與到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讓不斷增值的誠信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新突破,用信用點亮美麗宜居新農村。”羅志勇介紹。
亮出誠信招牌
激發蘇式消費新活力
一花一木皆美景,一言一行顯誠信!
在今年的中秋國慶假期期間,蘇州累計接待游客 1781.5 萬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43.3%。
吸引游客的不只是蘇州的美景,還有誠信的消費環境。除了備受網友點贊的“異地異店無理由退換貨”,“亮出誠信招牌”的做法也成為旅游消費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周莊景區亮出誠信招牌
昆山周莊,享有“中國第一水鄉”的美譽。如今,景區內的民宿和5家旅游綜合體,在店內最醒目的位置放置了“商戶信用碼”,供游客實時查詢由當地管理部門調研出具的信用評價報告。
亮出誠信招牌,實現透明化管理。這不僅提升了游客消費體驗,更成為了當地商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游客在景區購物,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問題。通過掃碼查信用,不僅讓游客們放心,還可以讓商戶們通過這個平臺展示自己的特色,提升流量。”昆山拿鐵玩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客房部經理劉錢斌介紹。
無理由退換貨服務場景
誠信蘇州,保障“蘇式”消費無憂。“先行賠付”制度、消費維權服務站在全市大型商超、商業綜合體、景區等消費場所紛紛推廣應用。通過行業自律,更是涌現出了機動車維修行業“港城車大夫”、通信行業“聯通小燕”等放心消費示范品牌。
善治之城不僅有智慧,更有溫度。一系列消費創新服務,不斷提升消費體驗的“含信量”與“含金量”。
連續兩年,蘇州在中消協全國百城消費者滿意度測評中位居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60.3億元,同比增長10.9%,增幅高于全國2.7個百分點。
誠信+數字化管理
應用創新促進誠信自覺
社會誠信,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建設者,構成一個緊密相連的共同體。在社會治理中,治理重心在基層,治理重點在服務,基礎在誠信。
紅楓小區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
在太倉,創新探索的垃圾分類“無人督導”模式受到了社會關注。
在當地陸渡街道紅楓小區,居民們攜帶“誠信積分卡”來投放點投放垃圾,在智能識別系統實時辨別的基礎上,正確投放一次垃圾,“誠信積分卡”上即可增加2分儲蓄。這些積分可以在小區內的“文明加油站”兌換各種生活日用品。
“街坊鄰里都很自覺地去將垃圾分類,小區里干干凈凈,出門散步心情也舒坦。”紅楓小區居民李萍說。
正確投放有積分獎勵,違規投放則面臨相應處罰,以“積分+處罰”的正反向管理模式,紅楓小區逐漸形成了“事前管標準,事中管精準,事后管信用”的垃圾分類信用監管體系。
目前,該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能達到95%以上。
垃圾分類宣傳
社會治理的關鍵是“人”,通過管理機制的創新與應用,為市民提供便利,讓“守誠信”成為了人們的行為自覺。誠信自覺更是極大地提升了治理效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兩者相互促進,螺旋向上。
“先看病后付費”創新應用場景
在“蘇周到”城市生活服務總入口上,市民只要提前簽約“信用付”,到醫院后便可以直接掛號候診,無需繳納預付金。從“先交錢后看病”到“先看病后付錢”,在信用建設和數字化的加持下,這一模式轉換,不僅提升了就醫便利,還緩解了醫患矛盾。
作為2023年政府民生實事項目,“信易+先診療后付費”創新應用場景已在蘇周到APP和蘇州醫保微信公眾號上線試運行,覆蓋全市39家醫院,平臺就醫費用結算達3500筆。系統新增用戶8.6萬余人,信用付簽約人數達4萬人。
“刷桂花分”免擔保、“刷信用”免費借書......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信易+”應用場景融入到了百姓生活。誠信“軟實力”帶來便民“硬實惠”!
一個個動人案例,一項項創新舉措,夯實了蘇州這座福氣之城的誠信之基,賡續了傳承千年的誠信文化,實現善治良序、人城共進。
記者:趙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