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角、花草架、故事欄、議事板、醫藥箱……在蘇州,一場文明“小旋風”正刮向越來越多小區樓道。有別于自家的陽臺和客廳,小區樓道屬于公共空間,由小區居民共管共用。樓道里的文明,已不僅僅是環境整潔和秩序井然,居民們的群策群力,讓樓道成了踐行文明的平臺,在樓道里,文明變得觸手可及,可親可感,且人人都可參與。
在樓道里講述故事
樓道里不缺故事,特別是關于文明的故事。走進姑蘇區獅林苑小區,在每個樓道內,都能看到一張“善行義舉榜”,榜上留名的,有“江蘇好人”張英纓,“姑蘇好人”翁明浩、王家明、劉娟及朱永發。每個名字的背后,都是一個文明故事,如張英纓深耕古城社區治理十余年,大膽創新工作模式,推動多項民生實事建議落地;如朱永發,一位捐遺志愿者,堅持十余年捐遺宣傳,并不斷創新志愿服務。不僅在獅林苑小區,在張家港市錦豐鎮書院五村等小區,類似的“善行義舉榜”還有不少,各自講述著生動而感人的文明故事。
獅林苑小區文明樓道
實際上,獅林苑小區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文明的“成長”故事。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共228戶,歷經20多年,小區內諸多設施老舊,墻面、過道、綠植等同新小區相比均存在一定落差。前年,小區啟動老舊小區改造,與此同時,一場關于軟環境的提升行動,在小區同步開展。在設施方面,小區對樓道進行了全面修整,改善了照明系統,提升了樓梯扶手的安全性,讓樓道變得更加安全和舒適;在環境衛生方面,物業建立了定期清潔制度,設立了樓道管理員,負責對樓道秩序進行維護,防止亂丟垃圾、亂停車輛等,確保樓道整潔有序;在信息展示方面,樓道里設置了宣傳欄,不僅有“善行義舉榜”,還有各類公益信息,包括文明公約、消防提醒等。
在姑蘇區拙政園社區黨委書記吳慧賢看來,文明樓道的打造,為居民搭建了一個平臺,居民們參與小區文明建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相信隨著文明樓道的增多,小區里的文明故事也將越來越多。
在樓道里交流建議
樓道還是小區居民展示才藝和開展“頭腦風暴”的空間。走進張家港市錦豐鎮書院五村,樓道墻上,是居民手繪的國畫作品——二十四節氣。在樓道口,還有便民箱和綠化角,便民箱內,有常用的老虎鉗、卷尺、扳手等工具;綠化角內,綠意盎然。正是在共建文明樓道的過程中,小區居民建起了“樓上樓下一家親”微信群,在群里,各種打造美麗小區的想法相互激蕩,碰撞出了不少好建議、金點子。
海德公園小區“聚鄰里”文明樓道品牌
小區事,居民議,議事平臺不僅有微信群,還有留言板。在蘇州工業園區海德公園22號樓,社區、物業和居民打造了“聚鄰里”文明樓道品牌,不僅有宣傳欄、展示墻,還有居民互動留言板,居民有任何建議,都可以寫在白板上。提的什么建議?大家都能看見。而22號樓下架空層里的“生境園”,就是居民“議”出來的。蘇州工業園區海德社區黨委書記孟潁介紹,此前,部分架空層被用于堆放雜物,雖多次整改,但問題難以根除,對此不少居民有意見。為解決這一問題,社區組織居民召開居民協商會議,最終確定將22號樓作為試點,把架空層打造成科普“生境園”。如今在架空層里,有對各類植物的科普,能領取植物種子,還擺放了桌椅供居民休閑。
正如“生境園”可供居民領取種子種植植物,由文明樓道延伸出來的文明種子,正在小區開花結果。對文明樓道、“生境園”,海德公園形成了社區監管、居民自治的運營模式,樓道黨員、小組長和志愿者各自發揮作用,以實際行動助力小區文明建設。在此基礎上,經居民共同商議,又有一幢居民樓的架空層被改造成了兒童友好空間,為更多居民參與協商議事提供了場地。
樓道的變化,正帶動小區整體提升,居民、物業、網格員、黨員志愿者等正是通過建設文明樓道這件事,參與到了小區管理中,并形成了長效機制。
在樓道里設計美好
文明家園,攜手共建,無論是環境提升還是文明建設,小區居民是“主角”。在文明樓道可以看到,居民們一個個變身“設計師”,他們以樓道為平臺,設計著社區生活的美好。太倉市城廂鎮電站花苑,專門在18號樓的樓道內打造了“睦鄰小家照相館”。這里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攝影背景墻、老式縫紉機,給人濃濃的懷舊風。懷舊風下還有互動,社區會定期組織攝影師志愿者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居民們免費拍照,并將居民們的笑臉張貼在樓道的照片墻上,制作成“笑臉墻”。
在太倉市科教新城上海公館三期58號樓,文明樓道的設計理念同樣注重交流互動。在這里,有“悅讀空間”,一個貼墻而設的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刊,滿滿的書香氛圍;而“鄰里驛站”,則可供居民們相互交換閑置物品,讓資源流動,避免浪費,更能通過交換,增進鄰里感情。
華陽里小區公園一角
走進姑蘇區華陽里小區,文明樓道各有名稱,“德善樓道”“海棠紅樓道”“陽光樓道”等,從起名到樓道布置,無不蘊含著居民的巧思。朱玲珍,在華陽里小區住了20年,已把小區當成了一個大家庭。退休后,她到社區報名當了志愿者,積極參與社區工作,還擔任了小區居民小組長,無論是小區改造,還是文明樓道建設,她都主動參與,匯總居民建議,自己也提了不少意見。“信息欄的布置,就因為提了建議改進了,以前是直接貼墻上,趁改造的時候,我們建議安裝底板,現在既好看又好用。”如今,朱玲珍每天都要在小區里兜一兜,看小公園里,廊亭內紅燈籠喜慶,池塘里,居民放養的小魚自在,還有孩子跟著爸媽在池塘邊散步,她就感到很滿足,“小區旁邊是景區,屬于鬧中取靜,生活舒適,環境好了,還有人從外地來參觀學習呢。”近期,朱玲珍還同物業一同張羅著重陽節活動,組織老年人在小公園里辦了一場茶話會。
樓道雖小,卻是撐起城市“大文明”不可缺少的支點,關系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影響著城市的整體形象。去年7月,市文明辦、市住建局在全市開展了文明樓道建設專項行動,不僅注重硬設施,更注重軟管理。近日,又公布了100個市級文明示范樓道名單,持續推動樓道在引領文明風尚、深化文明實踐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隨著一個個文明樓道的示范引領,在居民身邊,一個個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到位、文化氛圍濃厚的宜居環境,正變得觸手可及。(蘇報記者 葉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