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生物多樣性有利于生態系統穩定,就像大樹與小草容易形成共生共榮關系。在推進新型工業化路上,大企業毫無疑問是主力軍,但與之配套的中小微企業同樣不容忽視。放眼市場各個領域,每個大產業、大企業背后都有大量中小微企業支撐著供應鏈技術鏈,中小微企業能力是否跟得上,會直接影響行業之間的協同創新、融通發展和產品質量。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推進新型工業化,各地“抓大不能放小”。
江蘇中小微企業眾多,不少“專精特新”企業處于基礎性、關鍵性、戰略性行業領域,對推動新型工業化大有裨益。而且,由于他們直接面對市場,能夠更加準確把握市場特點和需求變化,往往能最先捕捉到創新發展機遇。不過,面對殘酷市場競爭,不小中小微企業同樣因體量和技術局限,處于產業鏈依附地位。有數據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短,其平均壽命遠短于西方發達國家平均水準,這甚至被一些企業家戲稱為“短命魔咒”。
當前,我國工業經濟仍處于恢復增長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江蘇許多中小微企業同樣面臨諸多亟待破除的“成長煩惱”。比如,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難題仍有待解決,尤其是一些新型工業化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研發經費普遍高于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但由于自身生產規模小、發展基礎薄弱、抵御風險能力較弱,金融機構放貸融資意愿不足,導致企業“想做轉型沒資金、維持現狀沒出路”。有的中小微企業特色不明顯、質量效益不高、發展戰略和思路不清晰,導致其產品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難以向中高端攀升進階。再如,有的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實力整體偏弱,一遇原材料波動、市場疲軟等,利潤空間就會受到嚴重擠壓,生存都困難,遑論轉型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
這就需要各地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等政策支持力度,強化對這類中小微企業貸款激勵,定向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既要重點針對基本面向好但有融資困境的企業,又要推動普惠金融惠及行業本身。同時也要看到,中小微企業“成長的煩惱”是多樣化的,針對特色不明顯、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微企業,有必要為企業找病灶、查病因、開良方,對產業發展進行適度引導,以引導中小微企業特色化發展,在做強自身特色的同時強化企業抗風險能力。一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價值更多體現在專利、技術成果等無形資產上,對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尤為迫切,因而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防范企業無形資產的流失。
推進新型工業化,正由細流而波濤,一路滾滾向前、發展壯大。在今天看來不足為奇的中小微企業,可能就是馳騁在轉型之路上、對新型工業化頗有助益的“種子”選手,而這個成長過程,也是一個煩惱被祛除、困境被破解的過程。“疾風知勁草”,當市場風浪襲來,淘洗的不僅是中小微企業,也考驗作為土壤的企業經營環境和政策環境、市場生態,考驗我們為諸多中小微經營主體破壁清障、灌溉滋潤的能力。
(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