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昆山有曲 曲為昆劇 劇出百戲

日前,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閉幕式演出舉行,來自巴城中心小學小昆班、南京小紅花藝術團等的小演員們挑起“大梁”,與前不久由業界領軍人物、戲曲名家演繹的開幕式演出形成首尾呼應之勢,突顯出戲曲藝術薪火相傳、青藍永續的蓬勃發展活力。

時針撥回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被譽為“百戲之師”的昆曲,在解放前夕卻幾乎奄奄一息,昆曲藝人紛紛轉業改行,有些演員只能在蘇州、杭州一帶的鄉鎮以賣藝為生。

1956年春天,一出由民間國風昆蘇劇團改編的《十五貫》在北京公演并大獲成功,一時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當年5月18日,《人民日報》專門發表了一篇社論,題目就叫《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

歷史總是在每個轉折的重要節點,有著驚人的相似。

從2018年開始,百戲盛典6年辦了5屆,實現全國348個劇種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的“大團圓”,再一次讓“看戲”成為全國熱詞,帶動中國戲曲整體式走進新的春天。

蒼龍暮

發揮“頭雁”擔當構建戲曲“流量池”

中國戲曲傳承著中華文化基因、彰顯著東方美學風范,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然而2017年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顯示,全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很多劇種陷入演員、觀眾、活力“三缺”的境地,危在旦夕。

600年前,昆曲從昆山“走出”,流布四方,幾乎滋養了全國所有劇種,被譽為“百戲之師”。在經濟發展之后,進入新時代的昆山意識到責任所在,再一次站到歷史的前沿,拿出戲曲“雁陣”的“頭雁”擔當,在“百鳥朝鳳”“百戲朝宗”的盛景中,帶頭繪就傳統文化復興的浩蕩長卷。



2018年開始,百戲盛典的“齒輪”正式轉動。各個劇種不分大小,都獲得平等亮相的機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經典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劇匯聚一方江南舞臺,開啟了一場傳統戲曲文化的“破圈之旅”。

壽陽竹馬戲從黃土高原“踩著高蹺”走來,西藏夏爾巴瑪尼戲越過青藏高原皚皚雪山第一次走出村子,古老的高腔劇種藍關戲因參演而組建起了隊伍……從全國戲曲劇種院團大匯聚、大展示、大交流,到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入選人員優秀劇目邀請展演,再到舉辦“天下第一團”表演英才傳習班,百戲盛典匠心經營,年年有新意。

這是一次全體系的戲曲“引流”行動,構建起龐大的“流量池”;戲曲百花園里群芳爭秀,更會迸發出一種文化的力量。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百戲盛典線下演出累計觀看人數達1.5萬人次,近7000萬人次線上觀演,5年累計近3億人次;新浪微博閱讀量達4億人次,5年累計超16億人次;抖音播放量3億人次,5年累計超12億人次。此外,文化和旅游部100多位戲曲專家分批次來昆山觀看表演,發表數百篇文章,進一步推動其成為全國戲曲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活動平臺和鮮明文化標識。

“劇種普查在我國已經開展很多次了,百戲盛典的特點在于把一個個普查數字轉化為具體的舞臺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戲曲現狀有一個真正的了解。”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陳鵬是百戲盛典的忠實“粉絲”,全程觀看了每一場演出,他說,“百戲盛典”不僅增強了戲曲人的文化自信和歷史使命感,也引導人們更加關注戲曲發展的社會大環境,讓全國戲曲和戲曲人一同站在了聚光燈下。

老樹春

昆曲率先蛻變形成遍地繁花之勢

每年熱熱鬧鬧的百戲盛典背后,都是不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帷幕合上之后,許多人也不禁思考,給昆山留下了什么?

多年來,借助百戲盛典的“流量”,“昆曲”和“昆山”也隨之成為網絡熱詞,無形中形成一股推動昆曲成長的“倒逼力量”。

“不得不承認,起初以‘昆曲發源地’的身份組織一場全國戲曲的‘華山論劍’,我們雖有滿腔熱忱,但內心還是欠缺一些底氣的。”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5年,昆山當代昆劇院成立,填補了昆曲故鄉沒有專業昆劇表演團體的空白。

迤邐清音昆山起,弦歌不輟發新聲。以百戲盛典為媒,昆曲逐漸在昆山走出“深閨”,率先蛻變,并形成遍地繁花之勢,以一個古老劇種的欣欣向榮,折射傳統戲曲傳承發展破解之策。

昆山出臺《昆山市培育和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實施細則》《昆山市昆曲發展規劃(2018-2022)》《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等多個文件,成立昆山市“昆曲發展”委員會,組建“昆山市昆曲研究院”和“昆山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啟動昆曲進酒店、進景區、進特色街區“三進”工程,形成多部門協同、多產業融合、城鄉一體發展的昆曲保護工作機制。2022年,“昆曲普及帶動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入選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近幾年來,昆山用于昆曲保護傳承的資金達4億元以上,昆曲迎來了發展的最好機遇。


  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開幕式上,戲曲名家帶來精彩演出。


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開幕式上,戲曲名家帶來精彩演出。

得益于“百戲盛典”,昆山當代昆劇院已迎來306個劇種展演,為其提供了“送上門”的交流學習機會。在借鑒一些劇種雅俗共賞、“接地氣”特點的基礎上,昆山當代昆劇院著力尋找昆曲與時代的契合點,跳出昆曲圍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統窠臼,以青年演員擔綱排演優化原創昆劇《描朱記》《顧炎武》《梧桐雨》《崢嶸》等一批新劇目,多場外出展演一票難求。

但凡有生命力的劇種,都是生長在民間、活躍在民間、變革在民間。昆山當代昆劇院負責人瞿琪霞表示,昆山當代昆劇院今年年初發布“我們有戲”昆曲品牌,圍繞“來昆山,必看昆曲”的定位,通過演出、導賞、展覽、沙龍、教學、研討等多種形式,豐富昆曲文化服務的形式和內容,并推出昆曲兒童劇等,面向全年齡段人群打造不落幕的昆曲舞臺,全面迸發院團活力。


  昆曲演員由騰騰為“天下第一團”演員現場教學。  (本版圖片由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提供)


昆曲演員由騰騰為“天下第一團”演員現場教學。  (本版圖片由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提供)

百戲盛典也在加速“人才歸巢”。柯軍、李鴻良、俞玖林、周雪峰、顧衛英等5位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從昆山走出,又從北京、南京會集到昆山,或成立工作室,或承擔項目,或受聘新職務,日益成為這場昆曲復興大潮中的扛旗者。

澆好“花園”,育好“苗圃”。昆山還加速推進“小昆班”建設發展,實現區鎮全覆蓋,累計培養昆曲小學員5000余名。這些由昆山當地學校培養的昆曲學員獲得上百個國家級獎項,百余名學員被選拔進入專業院校深造,昆曲在因緣際會間代代相傳。

“今日的昆山,文化與經濟交相輝映,古典與現代交織融合。”昆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成明說,昆山將堅定不移地傳承、探索和發展“昆曲之路”,讓古老的昆曲不斷煥發出嶄新的魅力。

二月花

“老戲開花”積蓄行業整體內生力

幾乎與經濟發展差異一致,當前戲曲創作在全國存在不同程度的發展落差。

從最開始的各劇種集中展演,到推動國家各項劇種扶持、人才培養等政策制定實施,百戲盛典依托“集群效應”,在將自身打造成一個擁有巨大流量的文化IP后,再與各戲曲劇種和劇團分享自身創造的流量價值,最終激發戲曲行業整體的內生力,推動形成戲曲發展新生態。

“正是得益于這樣一個平臺,更多的人知道原來我們的戲曲這樣美,千萬不能丟。”晉劇代表性傳承人謝濤說,在他認識的朋友中,有的本已脫下劇服去了企業上班,在百戲盛典的舞臺上重拾自信后,又回到了劇團。而隨著社會的大量聚焦,當地政府也進行了專項調研和扶持。

在參加“百戲盛典”活動之后,許多地方政府更加重視本地劇種發展,加大了項目和經費扶持力度,強化院團人才引進,一些地方還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為院團建造新的排練場所。

從昆山歸來,河南信陽市光山花鼓戲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常有學者、非遺工作研究者慕名而來,對光山花鼓戲進行研究,更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并主動了解光山花鼓戲,自愿加入到花鼓戲傳承的隊伍中,緩解了光山花鼓戲傳承人老齡化、人才斷檔的問題。湖北省襄陽市還專門投入100萬元對劇場進行改擴建,增加20名事業編制,分別幫助定向委培和引進專業人才10名,并投入300萬元作為創作經費。



今年百戲盛典期間,作為國內首個集齊348個劇種資料的戲曲主題博物館,戲曲百戲博物館隆重開館,梳理出全國戲曲的“精神圖譜”,成為全國戲曲之家和戲曲人的心靈家園。

百戲盛典還形成了一股從上而下的推動力量。在文化和旅游部主辦“天下第一團”表演英才傳習班外,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基地也在昆山揭牌,將依托昆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在戲曲研究方面的資源,推動戲曲教學、創作、研究等多方面合作,助推中國戲曲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此外,“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入選人員”“新時代中國戲劇(生行/旦行)中青年英才”“新時代中國戲劇(生行/旦行)領軍人才”證書頒發,全面發揮戲曲人才示范引領作用。

闖出“昆山之路”的昆山人,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文化領域,都以“敢為人先”的標準,要求自己“奮勇爭先”。蘇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書記周偉表示,昆山將站在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高度,堅決扛起“百戲之師”昆曲發源地擔當,為戲曲百花大展示、大交流、大繁榮提供廣闊舞臺,再現新時代“玉山雅集”盛景,共同迎來中國戲曲更加繁榮、璀璨的明天。

(選題策劃 楊天笑 高 巖 稿件執行 朱新國 占長孫 周 函)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