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顆中國“芯”,一片承載國家戰略的“試驗田”與一家肩負國家使命的研究院攜手共行。
2021年元月,全國首家微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蘇州微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落戶吳江汾湖,在這塊一體化試驗田里,開啟逐浪半導體產業藍海的遠大旅程。
三年耦合,“芯”潮澎湃。
這是“芯與心”的奮斗故事——三年時間,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海內外近20位高端人才陸續踏上這片產業熱土,耕耘不怠;13家科技企業在這里破殼成長,集群效應不斷釋放。
這是“芯”與“新”的相互奔赴——29項發明專利在這里落地成金;半導體領域的多項技術難題在這里找到解決方案。
“我們以‘頂天、立地、謀長遠’的思路,扎根在高端光電芯片領域,讓國產芯片助力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助力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蘇州微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院長黃北舉說。
讓書架上的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讓科研院所“鏈”上企業,將“創新鏈”和“產業鏈”鏈接到一起,這是汾湖打造半導體產業創新集群的不二路徑。其中,蘇州微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是這兩條“鏈”上的關鍵一環。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讓更多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正是蘇州微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和肩負的使命。
以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團隊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硅基光電子技術為基礎,研究院成立三年來,圍繞高速通信、傳感、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高端信息領域進行科研成果的孵化和產業化。在硅基光電融合芯片、光電生物傳感芯片、高速光互連芯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高速通信領域,研究院提出四通道二維變跡光柵偏振無關耦合器模型,實測偏振相關損耗(PDL)<0.2dB@100nm,技術指標國際領先;高效傳感方面,首次將微環傳感器應用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檢測;提出一種微環傳感芯片的抗體高效修飾方法,突破了微環傳感器可重復使用技術,實現癌癥標志物檢測。
“我們研制的硅基高速光接收機芯片、應用于芯片級光通信的硅基光電子專用器件和集成芯片、基于CMOS后工藝的硅基光電子三維集成芯片,可廣泛應用于5G、數據中心、電信等領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黃北舉說。
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共申請發明專利29項,擁有授權專利3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6項。科研成果落地成金,研究院成立次年即實現營業收入突破千萬元。
黃北舉透露,研究院自成立之初就制定了8個科研項目,每個項目都將設計1款芯片,今明兩年相關項目公司將逐一成立并進行市場融資。未來五年內,這些項目都將實現產業化,為研究院擴充造血渠道。
“種出”一片半導體產業森林
2017年,汾湖迎來了首家第三代半導體IDM全產業鏈項目——英諾賽科。在龍頭企業領銜下,新型半導體產業成為汾湖的主攻方向。
而對于以人才密集、技術密集、資產密集為顯著特點的半導體產業來說,一地僅憑一兩家即便是行業頭部的企業,就要發展出一個產業集群,是遠遠不夠的。
黃北舉對此作了這樣一則淺顯而生動的比喻:在沙漠中種一棵樹,很難成活,但播種出一片森林,就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
為此,不斷引進高端人才、不斷孵化高新企業、不斷引聚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公司,打造出一個具備汾湖特色的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成為研究院的重要使命。
招引人才——2021年,國家啟動實施引進海外高端技術人才。求賢若渴的研究院成立三年以來每年都參與其中,至今已申報近10名海外高端人才。同時,每年引進8名以上半導體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并從中國科學院請來陳良惠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提供戰略指導。
引育企業——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計孵化和引進科技企業13家,其中孵化企業蘇州集微光電有限公司獲評吳江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挖掘項目——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近日在山東煙臺舉辦,這是我國博士后制度實施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全國性博士后創新創業賽事。大賽共吸引來自海內外的6206個博士后團隊和項目參賽,約2.5萬人報名,最終入圍總決賽的都是各地選拔出來的高水平項目,背后團隊成員也都是頂尖博士后人才,因此總決賽又被稱為“最強大腦”的巔峰對決。作為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評審專家,黃北舉除了評審參賽項目,還努力遴選合適項目落地汾湖。這些年里,“賽里掘金”已成為研究院挖掘、投資科研項目“潛力股”的重要方式。
“抓住一切機會,宣傳汾湖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吸引更多人才了解汾湖、落地汾湖、扎根汾湖,把更多人才請來汾湖,讓更多好項目青睞汾湖,讓更多半導體產業上下游公司在這里互為配套,互為支撐,互為資源,才能更好實現產業聚集和人才聚集效應,更好打造半導體行業生態體系。”黃北舉說。
與蘇企一道逐夢中國“芯”
一家外國廠商生產的高端示波器賣出10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并拒絕與國內企業合作,致使國內測量設備廠商徘徊于中低端設備生產領域。
這是發生在蘇州一家電子測量設備廠商與遠在大洋彼岸的外企之間的真實故事。如今,這家電子測量設備廠商已完成了超凈間建設,生產設備也全部到位,正在調試設備,隨時準備量化生產。
蘇企突破技術難題,自立自強逐夢中國“芯”的背后,是研究院為其振臂一呼。
“我們一定要用我們的技術,為國內有志向、有抱負的企業提供生產技術方面的支持。”黃北舉說,在得知該設備廠商面臨的困難后,研究院對其技術人員進行全面培訓,并對公司半導體工藝產線做出規劃,解決半導體領域諸多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吳江永鼎,從光纖光纜產業向芯片和光模塊方向布局,其子公司鼎芯光電致力于研發生產激光器。巧的是,研究院以硅基光電芯片為拳頭產品,二者結合即成為市場前景廣闊的高速光模塊。一拍即合,研究院立即與鼎芯光電開展全面合作,為企業布局新賽道提供技術支撐。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
在蘇州半導體企業眼中,研究院不僅是多功能“智囊團”,更與廣大企業一道逐夢中國“芯”,解決我國在高端通信芯片、光纖數據通信等領域的研發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為提高我國高端光電子芯片的國產化率作出貢獻。
(蘇報駐吳江區記者 王英 周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