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小竹林如何“長”出大產業?

點外賣時,收到塑料外賣盒,常有人發出疑問,“塑料餐盒能用可降解材料替代嗎?”而作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竹產品正是替代塑料的“天選之材”。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產品質量、產品種類、產業規模、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重點產品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與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產品綜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綜合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真正實現“以竹代塑”,還有多少路要走?

優勢顯著,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治理塑料制品帶來的白色污染,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行動。11月7日,首屆“以竹代塑”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解讀了《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以竹代塑”三年行動,計劃將以構建“以竹代塑”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抓好竹林資源培育、竹材精深加工、產品設計制造、市場應用拓展等全鏈條全要素協調發展,有效提升“以竹代塑”動能、產能、效能,助力減少塑料污染。

“一根竹子”有何不凡表現?

11月1日-4日,第16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上,“以竹代塑”竹產品展區首次亮相森博會就吸引了11個省的130家竹制品生產企業、科研單位參展。在“以竹代塑”展區,南京林業大學帶來了一輛用竹材制成的“曲竹車架”自行車。“用竹子制作的自行車車架,比一般金屬材質制造的車架少5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展位負責人、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所長劉國華介紹,竹材質自行車不僅低碳環保,還具有較強的減震性,實用性好。

“以竹代塑”大有可為。劉國華說,竹類植物具有一次造林成功,即可年年行鞭出筍、年年成竹、年年砍伐,永續利用而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特點。竹類資源易于分解,在加工利用中容易實現循環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資源。

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何文表示,竹材可以“代木”,制作家具、農具、各種人造板、編織工藝品及生活用品。它可以“勝木”,用來制造一般木材不能制造的集裝箱底板,鐵路平車地板、性能優良、多姿多彩的竹地板等產品。它還可以制成竹炭,加工成不同類型的纖維,用于汽車內飾件和紡織品。

“竹子是禾草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而合成生物質,它的碳是從大氣中得到的,以此制得的產品最后降解為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之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房桂干說,因此,該類生物質產品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是動態平衡的。塑料,焚燒或降解后碳就釋放到大氣里,對大氣來說,碳的相對濃度會增加。用竹子替代塑料制品有利于減少碳的排放。

走進宜興市張渚鎮茗嶺村,萬畝竹海隨風蕩漾,令人心曠神怡。這片28000畝浩瀚的竹林是江蘇亨達竹格填料有限公司的原材料“倉庫”。在該公司,平均每天都有超200立方米的竹片從企業生產基地“下線”,成為全國各地鋼鐵廠、電廠冷卻塔中的降溫“利器”。

“之前我們和東風汽車合作,數據顯示,在8個月的運行中,竹格填料冷卻水溫度比使用塑料填料時降低了2℃,節約標煤630噸,全年可節約標煤金額44.1萬元。”江蘇亨達竹格填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魯繼平自豪地說,目前國內90%的冷卻塔還在使用塑料填料,如果全部替代,市場前景廣闊,產值將超千億元。

近年來,竹家具和竹單板貼面裝飾在各個大型裝飾工程以及家居裝修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江蘇無錫大劇院用了全竹裝修,江蘇南京江寧區的周里村服務中心也是竹質結構的抗震房安居房。

據介紹,世界竹類植物有70多屬,1200多種;中國竹類植物有35屬,400余種;不同品種,有不同特性、不同用途。業內人士認為,“以竹代塑”推廣后,一些農戶因竹資源受益,從事竹產品后續加工、生產和流通等相關領域的人員群體巨大,能夠產業連鎖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挑戰仍在,深層“破竹”難點尚存

一根小小的竹子,一邊連著低碳環保,一邊又連著產業發展。不過,想要深層次實現“以竹代塑”并非易事。

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成本更低廉、技術更成熟的塑料制品仍是首選。南京市某超市采購部門負責人李晨向記者坦言,“竹制品的材料還是偏貴,目前竹漿制作的紙袋成本是塑料袋的3倍左右。”

替代品成本降不下來,塑料污染之源就難以根除。

為什么竹制生活用品價格相對顯貴?業內人士說,這和成本有關,我國“以竹代塑”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還比較缺乏,技術攻關較弱,產品的功能、性能有待提高。

再者就是產品的加工利用。

對于塑料制品而言,塑料天生有“熱塑成型”的特性,因此塑料能夠輕易制成想要的形狀,但竹子的加工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本身的限制,可能加工起來并沒有那么“靈活”,工序和加工投入也相對復雜。

“整體上,我國竹產業在規模和水平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國際竹藤中心研究員于文吉說,“但是,我國還缺少具有全球競爭力、掌握產業主導權的領軍型企業。年產值過億元的大型企業有100余家,最大企業產值約為10億元,絕大多數屬于小微企業,缺乏大品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關鍵性技術上進行研發和攻關”——單單這一點,可謂任重道遠。由于竹加工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創新力量薄弱,產品附加值不高,并且融資困難,流動資金普遍不足。因此,很難投入大筆資金進行產業的創新攻關。

“目前,竹產業企業龍頭帶動和產業集聚效應不足。企業只有通過技術革新讓產品的生產效率提上去,成本才能降下來,市場占有率才能提高。”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黎峰總結道。

由此,《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將科技創新提升列為重點行動之一。其中提出,組織“以竹代塑”相關科研攻關,指導培育相關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及重大裝備;加快研發先進制造裝備,優化產品生產工藝流程,提高竹林采伐、運輸、加工環節機械化水平;支持企業在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豐富“以竹代塑”新技術、新產品。

數位受訪者還表示,“好產品少不了消費者的支持。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大眾環保消費理念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酒香也怕巷子深’,竹制品還需要進行大量推廣。”

多措并舉,推動產業向陽而生

如何讓竹制品走進尋常百姓家?江蘇該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加速推動“以竹代塑”產業發展?

劉國華表示,當前中小微“以竹代塑”企業難以與大體量的塑料制品企業展開競爭。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在產業生態培育方面,《行動計劃》明確,支持主要竹產區培育家庭林場、合作經濟組織等規模經營主體,組建專業化培育、經營、采伐技術服務隊伍。鼓勵主要竹產區因地制宜拓展“原料—加工—產品—營銷”上中下游產業鏈,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速“以竹代塑”產品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江蘇省林業局科技產業處相關負責人說,江蘇高度重視林業科技創新賦能林業產業發展,近五年來,全省近百項林業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林業及草原相關專利申請公開量和專利總量居全國第一,林業植物新品種授權量和累計授權量居全國第五。江蘇開創了世界竹材工業化利用先河,省內有關科研院所在高性能竹基纖維復合材料制造、竹木復合工程材料生產、竹材高效無裂紋展平、竹結構建筑等竹有關利用技術方面,為我國竹產業向高附加值、低碳方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是我國成立最早、專門從事竹類植物生物學多樣性、生態培育與有效利用等研究機構。劉國華表示,2005年以來,南京林業大學與貴州省桐梓縣建立深度合作、定點幫扶、精準對接機制,科研團隊攻破了制約我國主要經濟竹種竹苗規模化生產、竹林高效生態培育的技術瓶頸,協助桐梓縣打造了100萬畝方竹產業基地。目前,桐梓縣20余萬人參與發展方竹產業,直接產值6億元。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科技管理處副處長楊中志介紹,在竹資源高效利用方面,林化所聚焦生物質能源、生物基材料、林紙一體化等領域,將竹材轉化為竹基纖維復合材料、包裝材料、建筑保溫材料、生物基膠黏劑、生物基平臺化學品等低碳高附加值產品,如林化所開展竹漿紙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全竹漿紙杯與紙吸管、竹漿紙快餐盒等產品,技術現已推廣至多個省份,未來五年有望將國內竹漿產能由百萬噸級提升至千萬噸級。

“雙11”期間,記者調研發現,目前線上線下消費市場,“以竹代塑”已經初成規模。

在某電商平臺,從一次性竹餐具、汽車內飾、電子產品外殼、體育器材到產品包裝和防護用品等,竹子產品五花八門。在南京市雨潤大街一家蘇果社區店看到,竹制紙杯、竹制果叉等,都有多個廠家的產品可供消費者選擇,竹制紙杯有3個不同品牌生產,單只竹制紙杯售價在0.25元到0.6元不等。

“以竹代塑”不只有竹餐盤、竹吸管等,發展空間無限,何文提出,比如,目前在給排水工程及石油化工防腐場合中,所用的管道普遍采用鋼管、聚乙烯管等有機塑料管道,或者水泥管道。“竹材高強輕質,采用特殊的生產方法和工藝,生產出竹材復合管道,具有強度大、剛度好、重量輕、耐久性好等多種優點,是一種比鋼管、塑料管、水泥管性能更優良的新型復合壓力管,全國每年需求量達1億噸,市場潛力巨大。”

“不管是以竹代塑還是以竹代木,其實只是利用了竹子50%的價值,剩下竹葉等余料的可以重新加工轉化成藍氫,制成一顆一顆的,便于運輸。新能源會是以后的一個方向,尤其是替代傳統能源方面,空間很大。”劉國華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提升公眾對竹產品的消費意識,做“以竹代塑”的踐行者,還可以考慮把“以竹代塑”產品納入政府綠色采購目錄,倡導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帶頭使用,爭做“以竹代塑”的先行者,引領消費風向。

房桂干認為,“以竹代塑”是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舉措,不能狹義地理解它。每個地方應該結合本地的資源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生物質資源,通過清潔、低碳的加工技術生產相關工農業和生活用品,部分替代石油基或者煤炭基的相關產品。

“如果豐富‘以竹代塑’概念的內涵,擴展到以竹代塑、以農業秸稈代塑、以木代塑等,江蘇可以做的事情更多。”房桂干舉例說,江蘇每年產生的秸稈量很大,如果利用稻麥秸稈,通過清潔生產技術制造紙漿纖維,做成紙漿模塑、過濾材料、膜產品等,可以替代塑料包裝、減震材料(泡沫)、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餐盒(盤、杯)和地膜等多種塑料制品。這些產品可以回收再利用,也具備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許愿 葛靈丹 王靜 梅劍飛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