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溧陽市在上世紀末引進試種安吉白茶,從零起步,白手起家,走出了一條產業創新發展之路,目前天目湖白茶……實現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跨越式發展。”今年蘇陜考察后,時任青海海南州委常委、共和縣委書記張峰的一篇萬字報告刊發在當地黨刊上,作者在描述“蘇陜調研印象”時對常州天目湖白茶產業印象深刻,認為產業壯大得益于當地“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創新理念。
溧陽在引入白茶之后,通過不斷改良種植方法、精進加工工藝、完善產品商標保護等,實現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跨越式發展。除了天目湖白茶,常州善于“無中生有”的產業發展思路也在其他領域得到體現,比如常州從未出土過恐龍,但通過建設恐龍園等舉措,逐漸培植起“恐龍文旅產業”。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產業發展并非完全取決于資源稟賦,如果善于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時可以超越資源稟賦局限,做到“無中生有、點石成金”。
現實中,一地制定怎樣戰略規劃、發展何種特色產業,固然要依托其固有資源、比較優勢,但在某種程度上,有多少資源不是既定的,而是取決于我們的創新意識和技術進步等諸多因素。經濟學者張維迎就認為,“資源是內生于技術的,不是什么給定的‘稟賦’”。他以石油舉例,多個世紀以前石油不是資源、而是污染物,后來人們發現石油可以提煉出煤油、汽油、重油,用作燃燒、照明、驅動內燃機,石油才成為有用資源,后來又從石油中提煉出數百種化學材料,發展出了石油化工產業,石油的重要性更加顯著。換言之,如果沒有技術提高、創新突破,石油可能僅局限于自然資源層面,不可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層面的寶貴戰略資源。
今天,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的新疆,也能讓三文魚、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新疆產水產品“躍”上世界餐桌,其產品本身不止別樣的鮮美滋味,還有“創新的味道”。試想,如果沒有“人造海水”等“科技與狠活”,當地又如何找到適合自身氣候特點、水資源和土地優勢的獨有養殖模式呢?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地方談及旅游資源乏善可陳,但憑借后天城市形象塑造、文旅資源推介等,每年接待大量游客、頻頻網絡“出圈”;有的地方自身產業基礎薄弱,但卻善于借助“產投”“基金”“鏈長制”等搶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有的地方缺少制造業生產要素,但卻揚長避短、善于發揮交通優勢,成為產品加工業基地和各地互聯互通產業大通道,在產業發展中同樣“分得一杯羹”。
當前,經濟承壓前行、內外需總體偏弱,各地招商引資提檔加速。隨著交通便捷度等的提高,各項資源要素流動便利性得到空前提高,“有”“無”界限已日益淡化。同時,相對于土地、能源等傳統要素,科技、人才、信息、數據等現代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持續提高的,這些要素后天屬性更加明顯、也更依賴創造性驅動。哪里善于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發現機遇、找準落點發力,資金、技術就會向哪里流動,哪里的產業優勢就能得到鞏固和壯大。因而,要贏得地區產業競爭優勢,單純就比較優勢而定產業方向的“就湯下面”式做法已然行不通。要善于發揮主觀能動性,敢于“異想天開、無中生有”,善于突破現實掣肘和固有思維,以創造性思維調動可利用資源,驅動產業之輪破浪前行。
(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