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而建、逐海而生,贛榆是江蘇近海親海第一區,素有“黃海明珠”“徐福故里”之美名。
如今,站在贛榆區琴島天籟金黃色的沙灘上,穿過湛藍海面上的薄霧,記者發現面前是一座現代化的濱海新城,轉過身則是秦時徐福東渡的秦山島。
跨越千年,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和時尚的現代感,在這里交融出黃海明珠的獨特魅力。贛榆區憑借沿海文化風貌,奏響海岸文化“漁家曲”。在這悠揚的“漁家曲”中,柏紀榮的身影尤為特別。
38年來,她始終堅守三尺講臺,與濱海山村的孩子不離不棄,如同一個忠實的“擺渡人”,把“愛”灑向每一位學生,把“情”傾注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我愿做一支彩筆,為山村的孩子描繪美好未來;我愿做一只渡船,把山里娃送向文化理想的彼岸。”憑著這一信念,在山鄉的三尺講臺上,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黑林中心小學教師柏紀榮一站就是38年。
文化凝聚力量,傳承精神密碼。她用自己的點滴平凡故事書寫著黃海之濱鄉村教師“不平凡”的幸福人生。
全國模范教師柏紀榮一直是孩子心目中的“愛心媽媽”
小山崗上的常青樹
破舊的教室、搖搖欲墜的門窗、殘破的桌凳、舊倉庫改成的宿舍……這是柏紀榮初到農村學校報到時見到的情景。可就是在這樣的鄉村土壤上,她成長起來,像一棵樹一樣站在那里堅守一生,無怨無悔,像小山崗上的常青樹扎根鄉村文化教育。
1986年8月,柏紀榮從連云港海州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贛榆縣黑林鎮大樹村小學任教。大樹村地處蘇魯交界處的山區,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當柏紀榮走進教室,孩子們興奮地圍攏上來。校長熊方冕道出實情:大樹村雖然民風淳樸,但還是留不住老師,學校僅有本村的幾個民辦教師在支撐著。
柏紀榮毅然決然地選擇留下,并主動承擔了四年級數學和初一英語等科目的教學,每周課時安排得滿滿當當。從此,柏紀榮開始了山里生活,吃百家飯,住破倉庫。艱苦的工作環境沒有使她退縮,相反,她以實際行動改變著周圍的一切,沒有教材,她長途跋涉去縣城買;沒有教具,她動手制作;門窗桌椅壞了,她帶領孩子們修補……村民們都說,這幾間舊屋越來越像個學校的樣子了。
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柏紀榮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上進心很強的她很快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在昏黃的燈下,柏紀榮一筆一畫地記錄心路軌跡,淚水模糊了字跡。“一棵樹一旦出生,就站在那里堅守一生,無怨無悔,就讓我做一棵山崗上的常青樹吧!”
20世紀90年代,許多鄉村教師停薪留職,外出創業致富。“紀榮,我們去深圳!”1993年,下海經商潮中,丈夫熊傳京決意南行。此后,丈夫催促她去深圳團聚,柏紀榮也有過一絲猶豫,而每當面對山村孩子們純真的臉龐,她又割舍不下了。
1994年5月的一天,柏紀榮正在備課,一群人抱著一個濕淋淋的孩子沖進辦公室,柏紀榮仔細一看,竟是自己不滿3歲的兒子!原來,因無人看管,兒子在玩耍時不慎跌落湍急的河水中,是自己多年前教過的腦癱學生小徐跳入水中,把兒子救回岸上。
“這里有這么好的孩子,你怎么能走呢?一家人不能這樣分著,回來吧,我們繼續做鄉村教師‘夫妻哨’。”當晚,柏紀榮寫下的這封信沒有像往常那樣石沉大海,而是將丈夫重新拉回了山村。
30多年間,從大樹到闞嶺小學,從闞嶺到吳山小學,再從吳山到鎮里的黑林中心小學,柏紀榮把根牢牢扎在了黑林鎮。親朋好友不厭其煩地勸她去城里發展,更有甚者當面罵她“傻子”“癡子”,但柏紀榮說:“山區的孩子需要我,堅守才有希望。”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她一路走到現在。
柏紀榮老師幫助聽障孩子發音
山村孩子的愛心媽媽
“學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是柏紀榮常掛在嘴邊的話,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動的故事。
有一次,聽說周海靜同學得了肺炎,海靜父母雙亡,只有80歲的奶奶在照顧她。那天放學鈴聲一響,柏老師推起自行車就跑,騎了3公里的山路,敲開孩子的家門,奶奶看到她驚訝地問:“柏老師,你怎么來了?”她應了一聲就沖進臥室,看到海靜小臉燒得通紅,眼角還掛著幾道淚痕。她趕緊背起海靜去了村衛生室,打針拿藥,又喂米粥,直到高燒暫退。那幾天,柏紀榮的生活變成了三點一線,早上出門,下課去看海靜,喂藥量體溫。7天過去了,病情終于有了好轉。那天,看著媽媽的遺像,海靜忍不住哭出了聲:“都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我說世上還有老師好,我有天下最好的老師,媽媽,您聽見了嗎?”望著可憐的孩子,柏紀榮的心揪得生疼,她撫摸著海靜的頭,輕輕地說:“海靜,如果你愿意,我就是你另一個媽媽。”
在柏紀榮所帶的班級里,有個隨班就讀的聾啞女生茵茵。一天,茵茵突然輟學了。家訪時,柏紀榮了解到,茵茵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病逝了,父親賺錢不多,供不起她上學了。第二天,她將茵茵接進了學校。
茵茵是個聰明而敏感的孩子,她沒有朋友,也不參加任何活動,天天穿著一身掉色的舊衣服。到校后,柏紀榮為她做了一身新衣服,還特地找來專業書籍,研究聾啞兒童的心理,試著對她進行心理輔導,手把手教她寫字認數,課間讓同學們和她做游戲。慢慢地,茵茵愛笑了,下課了會和女生一起跳皮筋,玩游戲,還經常圍在老師身邊。
那年期末考試,當柏紀榮宣布茵茵數學考了78分時,同學們都歡呼雀躍起來。就在這時,教室后面傳來了一個不一樣的聲音“是(謝)……是(謝)……”大家循聲望去,只見茵茵站在座位前吃力地嚅動著嘴唇,臉憋得通紅,大家這才意識到是茵茵在“說話”。柏紀榮和孩子們都被這一幕激動得熱淚直流。茵茵爸爸聽說后非常感動,聽從了柏紀榮的建議,送茵茵到縣城特教學校繼續求學。如今,當年的聾啞女孩已技校畢業,成了一名優秀的服裝設計師。
在柏紀榮記憶里,這樣的故事很多。黑林小學有留守兒童700多名,有的孩子連續多年都難見父母一面。為此,柏紀榮帶頭當起了留守兒童的“代理媽媽”,每天幫孩子檢查作業,陪他們聊聊天,帶孩子到家里吃頓飯,孩子陶醉在家庭的溫暖里;逢年過節,為孩子添身衣服,孩子就會高興得不得了……
在柏紀榮的帶領下,學校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到了“愛心大家庭”。目前已有45個教師家庭、90名教師,當上了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元旦,他們帶著孩子包餃子;春節,他們給孩子添新衣;孩子生日,他們陪孩子過生日。柏紀榮說,是環境塑造了人,還是人改變了環境,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身邊,有一群像她一樣默默奉獻、播灑愛心的人。
不只是跟得上,更要跑在前
滄海桑田,唯變不變。出海州古城一路向東,孔望山上造型獨特、紋路古樸的摩崖石刻,見證中國與世界早期海上文化交流。連云港自古就是海陸運輸的重要交匯點,這賦予連云港人開放視野、開拓精神。
對于柏紀榮來說,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的她,認為堅守鄉村不是苦熬,而是爭先。參加工作后,她一面深入鉆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方式,嘗試著把課堂作為學生求知、實踐、交流、創新的場所,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練就了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個人教學風格。聽過她上課的人都會感到她的課嚴而有愛,扎實而不失靈活。
在38年的教學生涯中,面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洶涌浪潮,完全不懂電腦的柏紀榮并沒有退縮,而是選擇直面挑戰。2002年,黑林中心小學購置了一臺電腦,每天放學后,她都守在那臺電腦面前細細琢磨;家里沒有電腦,她就在紙質的鍵盤圖上拼命練習指法。從學會打字,到制作電子課件,再到制作微課,柏紀榮從最初的“電腦盲”迅速成長為網絡教研的“行家里手”,連不少年輕教師都自嘆不如。
2009年,她創建的網絡班級被評為全國優秀網絡班級和全國“三人行”示范網絡班級;2013年,她參加全國教育技術成果評比,《認識小數》獲市一等獎、國家級三等獎;省級課題《網絡在農村薄弱學校教師專業成長中的應用研究》順利結題,并獲省科研成果二等獎;2014年她制作的微課獲市一等獎、省二等獎;2015年,市教育博客評比獲市一等獎、市“十佳教育博客”;省五四杯論文、省教育管理論文均獲省一等獎。
2018年至2020年,她牽頭的省“十三五”規劃課題立項,帶領學校教師進行了尚愛教育的實踐研究,成果顯著。柏紀榮已經59歲了,可她年齡越大,干勁越大。她常說:“借助網絡資源,可以與名師名家零距離對話交流,我不學習怎么跟得上呢?”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要的不止是跟得上,而是要跑在前!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面臨退休的柏紀榮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她最希望看到的是優秀教師愿意留在山區,師范生愿意到黑林小學從教。為此,她在努力。作為市人大代表她獻言獻策,提出的《為山區孩子留住優秀教師的建議》被市政府采納,鄉村教師得到了更多關注。她創建省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領仁智尚愛“四有”好教師團隊,著眼于尚愛教育研究,主持省、市規劃課題,發表教育教學文章30余篇。
2016年,柏紀榮被省委宣傳部和省教育廳列為省重大學習典型,《山區里的柏媽媽》走進江蘇電視臺。2018年聘為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報告團成員,三年為全省師生做巡講報告近百場,在師生中形成了積極的影響,在當地具有較高聲望。獲得全國模范教師、省最美教師等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受到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廳等領導的接見。省教育廳廳長曾親筆寫信,稱“柏紀榮扎根鄉村教育,將愛無私奉獻給山村孩子,彰顯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理想情操、高尚師德和人格魅力,是全省廣大教師員工學習的榜樣和楷模”。2018年以來以柏紀榮為原型的大型現代京劇《大樹成蔭》作為全國優秀現實劇目在江蘇各地巡演,引起強烈反響,國家、省、市20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三尺講臺存明月,一支粉筆寫春秋”。38年堅守,她從黑發熬到白頭,書寫了一首奉獻與創新的杏壇之歌,在江蘇大地上演繹著師恩的至美大愛,用一艘“渡船”,把山里娃送向文化理想的彼岸。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艾情 李靜 特約通訊員 王海濤 秦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