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的停車庫二樓變成了健身房,居民樓的架空層成了會客廳,就連健身廣場‘顏值’也高了,這樣的‘微改造’里子、面子同步煥新真不錯!”最近一段時間,常州鐘樓區金色新城、松濤苑、綠地世紀城小區的不少居民,談起家門口的“煥新”,紛紛點贊。
知民情、解民憂。這些變化的背后,是今年以來,鐘樓區結合“人人社區”樣本點打造、老舊小區提升改造、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對16個城鄉社區通過政府引導、專業指導、居民深度參與的方式開展的一批社會化、民生類、公益性的“微改造”項目。
架空層成風景線
“小朋友們,這是雪割草,是草本植物;這是耬斗菜,開花小巧而玲瓏,特別適合裝飾庭院布置花壇。”南大街街道金色新城小區25幢的架空層,布置了不少種著植物的花壇,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著兒童科普活動。不遠處的另一個老舊架空層,則被改造成了“金點子議事廳”,上了年紀的居民們喜歡在這里集思廣益、出謀劃策。“這里有桌有椅,平時天氣好我們喜歡在這里讀讀報看看書,聊聊天。”居民巢阿姨對這次的改造贊不絕口。
金色新城社區黨委副書記沈丹告訴記者,小區建成于2001年,是市中心開發建設較早、起點標準較高的居住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區基礎設施陳舊等問題也日漸明顯。“比如小區部分樓棟架空層長期以來功能較為單一,主要是停停車、堆堆雜物,使用頻率低,場地服務效能明顯不足。”
在微改造項目推進過程中,社區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探索群眾訴求“一線收集、一線推動、一線解決”,力求改變金色新城20棟、25棟樓下架空層原有區域設施老化、環境不甚美觀、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引導轄區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25棟的架空層利用兒童滑滑梯,社區發動愛花人士主動認領種植任務,對綠化空禿進行出新,打造“睦鄰花苗圃”“植物科普廊”,增添自然植物科普主題氛圍,組織轄區幼兒園的小朋友參與實地科普知識活動。20棟架空層則改造成了把小區難題“議一議”、讓民心“聚一聚”的議事廳,提升社區閑置公共區域利用效能,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健身廣場顏值高
色彩明亮的防滑地面、嶄新的健身器材,還有供老人兒童休憩的長椅……近期,一個全新的“高顏值”健身廣場驚艷亮相,吸引新閘街道綠地社區居民紛至沓來,大家或是鍛煉身體,或是休憩閑聊,或是遛娃散步,一幅和諧美好的景象。
“我們之前一直沒有健身廣場,這次微改造正好彌補了這個缺憾。”綠地社區黨總支書記朱麗萍說,沒建廣場之前,有些居民在地下車庫鍛煉,有些在商鋪門口鍛煉,既不安全又容不下多少人。在區民政局支持下,社區“兩委”召開黨群聯席會議,邀請樓組長、居民代表、政協委員共同商討建立文體活動場地。在7次座談、協商中對文體活動用地達成一致意見。結合社區“初心”文化廣場的打造將一塊300平方米的荒地改建為健身廣場,并改造了綠化、升級了景觀,增加了休憩座椅。
同樣,通過“微改造”項目,增加小區健身空間的還有永紅街道荊川里小區,荊川里社區通過對閑置的自行車停車庫二層進行改造,增添健身器材后,打造成公共健身空間,目前項目已推進到最后階段。
門廳提升“鄰聚力”
“沒想到,通過樓道共享空間的留言板,還能借到課本。”家住北港街道松濤苑小區的學生駱天行對小區的樓道微改造項目頗有感觸,他告訴記者,看到改造好后的單元門廳變成了共享空間,還有留言互助功能,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上學時寫了一份緊急求助信息,尋找一本七年級的教科書,沒想到當天晚上他回來就有鄰居回復了留言,順利地借到了課本。
老黨員陶自求既是“微改造”的參與者,又是改造成果的享受者。他告訴記者,“原來社區議事都要去社區會議室集中,改造后在樓道里就能隨時議事,小區也變美了,居民休息的場所多了。”松濤苑小區是安置小區,一直以來活動空間相對固定,但樓道公共空間利用一直不足。這次改造時,不僅對樓道空間墻體進行出新,還新增了便于居民座談、協商、議事的桌椅等設施,并在墻體融合文明宣傳、意見收集、松果積分等元素,打造“暖心便民站”等各具特色的睦鄰文化。此外,還因地制宜打造人人“網紅打卡點”,讓居民在小區轉角就能邂逅觸手可及的松濤美,感受“鄰聚力”。
“社區‘微改造’始于民意、源于民意,這種微更新,無論是方案還是后續管理,社區居民真正參與其中,助推社區治理煥發新生機,實現了微改造和微治理的共同進步,也讓居民群眾的生活裝滿了‘微幸福’。”區民政局局長徐志偉如是說。
(撰稿:王淑君 陸士卿 陳伯平 黃彩萍 供圖:陸士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