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后,漁民就業轉業問題成為事關民生保障、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工作。南通市崇川區積極推進禁捕和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安置保障工作,探索出漁民“穩崗致富經”,讓漁民專業有出路、工作有保障、生活有依靠。越來越多的退捕漁民成功轉產上岸,奔向美麗富裕新生活。
上岸來:“從依水而生,到為水而業”
“河面上漂浮了個白色垃圾袋,麻煩您通知保潔員打撈下……”南通市崇川區天生港鎮街道公益性崗位的巡河員朱菊正在新閘村責任區內巡河,朱菊之前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漁民,這一華麗的轉變得益于天生港鎮街道對漁民的引導與幫扶。
天生港鎮街道以長江十年禁漁為契機,動員漁民進行上岸安置,主動為他們解決了居住和生計兩大主要問題。由于退捕后,漁船也將被拆除,天生港鎮街道拿出搬遷安置房給漁民們進行安置,解決他們上岸后居住的難題,讓他們居有定所;此外,考慮到退捕漁民技能比較單一,上岸后還要住下來,能生活,天生港鎮街道特地拿出針對漁民的公益性崗位,向漁民提供重新就業的機會。
和朱菊一樣從事巡河工作的轉業漁民還有很多。為此,當地還成立了以退捕漁民和黨員組建的“長江保護志愿者服務隊”,在轄區內長江岸線為漁民和村民開展護漁、反詐、護生態的宣傳工作,從捕漁者變成護漁人,從利用長江變成保護長江,天生港鎮街道貼心為退捕漁民服務,助推漁民開啟新生活,實現新價值。
立住腳:“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
2017年末,南通市全面啟動長江沿線船舶治理工作,當時60歲的費長中雖萬般不舍,但還是帶頭響應號召,第一個簽約上交漁船。漁船拆除后,老費懷著對長江的深厚感情,主動申請成為一名“長江環保志愿者”,負責長江生態保護工作。
每天清晨5點不到,費長中就來到東港碼頭附近,護江、清江、巡江……這些是老費每天的“必修課”,即使是汛期,也不例外。從九圩港到濱江大橋,再到五山沿江,10多公里的長江水域,老費與插著紅旗的漁船做伴,來回巡檢。江堤破損、非法捕魚、非法排污、亂扔垃圾……這些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這幾年,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我們老漁民即使不捕魚也能立足腳,而且長江南通段的生態越來越好了,好幾次還偶遇了江豚。”如今,除老費外,更多人在他的感召下加入志愿者隊伍。以退捕老漁民為主體的“銀發護江”公益團隊、由當地學生組成的“江小YOUNG”志愿服務隊等公益組織先后成立……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長江南通段又恢復了往日“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的場景。
富起來:“微創業小富民,點技能謀新路”
崇川區積極在退捕漁民就業、創業等方面予以扶持,通過送崗位、送技能、送培訓等方式,確保漁民有新生計、新路子、新生活。南通市崇川區通燧社區位于天生港老鎮南部,是個建于70年代初的自管老小區,居民中很多原先都是從事沿江捕撈工作的,漁民陸續上岸后大多空閑在家,這群“特殊”群體的生計需求成了社區和地方政府的“操心事兒”。
通燧社區黨總支通過走訪調研,聚焦富民樂民,找準發力點,以“微孝漁你樂福工坊”為載體,聘請技術人員開展公益培訓課,以靈活多樣、短平快的培訓方式,全力打通技能入戶“最后一公里”,用“微創業 小富民”讓漁民提高收入,創業致富,越來越多的退捕漁民成功轉產上岸。
社區不斷通過梳理就業創業培訓、創業扶持等政策,讓退捕漁民上岸后有合適的謀生手段再次致富。“只有讓居民學習更多的創業技能,才能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真正達成就業的目的。”社區黨總支書記錢有霞表示。
南通市崇川區始終堅持“增強漁民上岸民生福祉”,在推進禁捕退捕工作的同時,多措并舉,以公益性崗位安置、政策援助、培訓推薦就業等多種媒介與渠道,著力解決漁民急難愁盼問題,打通上岸漁民就業通路,更好地讓漁民連著魚情,民生連著民心。(葛鋒 周佳 任佳楠 嚴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