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稻米飄香,盛產的“高墟大米”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有“味稻小鎮”之稱;這里瓜果滿園,“紅富士”蘋果遠近聞名……這里,便是俺們鎮——宿遷市沭陽縣高墟鎮。
高墟鎮地處沭陽縣東北部,由原高墟鎮和原湖東鎮合并而成,面積124.68平方千米,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自然條件十分優越。高墟鎮水陸交通四通八達,344省道、267省道、韓高穆線縱貫南北,潼高線、青高線、古泊河二級航道橫貫東西;高墟港碼頭一期已投入使用,可停泊千噸級貨船,年吞吐量500萬噸以上。
俺們鎮,歷史文化悠久
高墟鎮歷史悠久,古屬海州。據《隆慶海州志》記載,高墟、湖東口等鎮,同屬于海州府的龍苴都。2021年3月,高墟、湖東兩鎮合并,成立新的高墟鎮。
高墟鎮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史。1939年,葉如山、張翱、徐春軒、舒漢運等有識之士,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地下武裝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引領當地民眾開展英勇頑強的抗日斗爭。解放戰爭中,董登仁、乙維舉等一大批熱血青年,加入游擊隊,建立小鄉政權,先后有210余人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420余人參加地方游擊隊,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強有力的地方武裝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墟進行了土地改革,成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快步邁上集體化道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高墟、湖東人民勇于闖、敢于試、大膽干,使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方向,高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高墟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開辦企業,挖掘生產潛力,使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加速了全鎮的城鎮化、現代化進程,民生事業大幅改善,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長足發展。
此外,高墟鎮還組建了文藝宣傳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自編自演,體裁形式活潑多樣。淮海劇、表演唱等不一而足;快板、琴書、花船、淮海鼓鑼等在域內也經久不衰。高墟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有編織、扎柳、鏤空、剪鑿、制皮。
俺們鎮,地方特色鮮明
在高墟街344省道與建設路交會處,最顯眼的是“味稻小鎮——高墟”的指示牌,這是2018年高墟鎮獲得江蘇省“味稻小鎮”稱號后設立的。
據《海州志》記載,北宋時,高墟農民就開始種植稻麥,到北宋中葉(公元1020年左右)已實現稻麥兩熟。另據《沭陽縣志》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墟鎮不斷增加投入,實施 “旱改水”,改良土壤,推廣優良品種和科學種田,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是沭陽縣重要的產糧區。
高墟有“高墟大米,香飄萬里”的米文化,有“稻花香四鄰,笑語迎客來”之美譽、美景、美德和美談。清代小說家李汝珍所著的《鏡花緣》第五十一回 “走窮途孝女絕糧,得生路仙姑獻稻”,描寫的就是高墟民眾樂善好施,又以稻為“仙”物。
高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氣候環境,使得“高墟堿米”眾口稱贊。高墟水稻種植加工一直引領周邊區域,20世紀70年代種植的粳稻“桂花黃”,曾聞名周邊縣市;現種植的南粳系列等品種,社會評價高,坊間傳頌“高墟堿米,色美飯香”。
高墟大米粒粒飽滿,呈橢圓形,半透明,色澤亮麗,入口爽滑。糯米飯團筋糯,堿米粥飯柔韌,香米鍋開清香滿室。大米質優味美,首先取決于高墟鎮特定的土壤物候條件——軟堿性水土,更得益于科學栽培和精細加工。
高墟鎮是江蘇省無公害稻米生產基地,盛產優質大米。自2015年以后,連續4年獲得江蘇省“優質大米”獎。2019年通過國家級審定,被確認為國家級地理標志性農產品。高墟“紅富士”蘋果也是著名特產,口感純正,香甜可口,含糖量大于等于17%,市場供不應求。
俺們鎮,發展動能強勁
高墟鎮境內的宿遷(沭陽)臨港工業園區暨沭陽縣(高墟)臨港新城開發區,是宿遷市人民政府批準的市級工業園區,也是準省級經濟開發區,主體規劃面積30.38平方千米。
近幾年,高墟鎮加入宿遷市“1129+N”城鎮體系布局9個小城市行列,緊緊圍繞小城市建設標準體系,堅持“以城促產、以產興城”,加快產城共建,加速產城融合,充分發揮小城市在縣域城鎮空間體系中的要素集聚、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效應,全力爭當小城市建設“排頭兵”,讓鄉鎮變城市成為現實模樣。
高墟鎮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以紡織產業為基礎,做大、做強、做優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全力服務保障桐昆項目;發揮桐昆項目引擎作用,加大紡織產業鏈招商,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結合資源稟賦和交通區位,提升園區輻射半徑和增收帶動能力,使其成為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的主要載體。同時,建強園區載體,圍繞園區生產布局和發展需要,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園區水、電、氣、熱管網和道路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小城市”高墟已初展新姿。
近年來,高墟鎮全力推動群眾居住條件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適度推進商品房和保障房建設,打造一批高品質現代宜居小區。圍繞產城融合,將老舊鎮區改造、盤活存量土地、紡織產業園征遷安置、住房條件改善等有機結合,規劃了薔薇麗居、古泊麗居、楊跳麗居等一批居民小區。除建設小區、學校、養老服務中心外,高墟鎮還在建設商業服務中心,加強小城市內部路網建設,打通斷頭路,暢通街巷,貫通主次干道。對臨港大道、通港大道、繁榮路、建設路進行改造,結合舊城改造,啟動臨港大道和建設路沿線電力通信、燃氣等管網地埋工程,統籌環衛、照明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切實增強小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新時代,新目標,高墟人民將緊緊圍繞沭陽縣委縣政府的戰略部署,不斷加快規劃、開發、建設的步伐,推進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展望未來,一個人口集聚、產業集中、要素集約的新城鎮逐漸展示在世人面前。(卓偉嵐 沈省 王姍姍 顧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