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從長三角看改革開放丨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之一:下一代接過了接力棒 “小崗夢”越做越大

【編者按】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一路走來,長三角地區始終引領改革風氣,勇擔開路先鋒,保持著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朝氣和銳氣,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樹立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

荔枝新聞尋訪多位“探路先行”的親歷者,從長三角看改革開放,通過他們個體故事與時代發展的交融,感受改革浪潮,聆聽奮斗回響。



1978年的一個冬夜,小崗村的18戶村民在一份“秘密契約”上按下紅手印,簽訂了“生死狀”。由此,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拉開。

“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時曾這樣感慨道。

45年前的這份“大包干”契約內容是這樣的:“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大包干”契約

18位帶頭人之一的嚴宏昌時任小崗生產隊副隊長,也是這份“大包干”契約的執筆者。“這份契約的主要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完成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 如今,當再次被問及當年的種種細節,嚴宏昌依然記得清晰。

“一夜跨過溫飽線”

當時,小崗村是有名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飽受饑餓之苦的村民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甚至大多數人都外出要過飯。嚴宏昌說:“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要過飯。大部分家里都是斷頓,除掉挖野菜吃,基本上沒有糧食。”

“如果繼續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鍋飯’,大家生產的積極性很難被充分調動。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我們才冒著風險分田到戶,這是我們能想到的最好的出路。”據嚴宏昌回憶,簽訂契約那日,他們等到天很黑才三三兩兩悄悄前往約定好的地點——嚴立華家。“就是為了保住秘密。嚴立華家有兩進屋子,家里人在后面堂屋,我們可以在前面商量。”



部分“大包干”帶頭人合照

當晚,“大包干”契約簽訂后,生產隊的土地、耕牛、農具等也都按人頭分到了各家各戶。“大家干活的積極性很高,春節一過,別的生產隊還沒開始,我們就主動借牛、借犁,早早完成了冬耕。”

1979年,“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干勁滿滿的小崗村村民們就迎來了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達13.3萬斤,相當于1955年至1970年產量的總和,也結束了20多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還向國家上繳糧食3200多公斤,并首次歸還國家貸款800元,小崗村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1979年 小崗生產隊迎來大豐收

“那一年印象最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不再為饑餓發愁、憂慮。”嚴余山這樣說。他是嚴宏昌的兒子,現任小崗村黨委副書記。

“崗二代”繼承“小崗精神”再出發

率先實現溫飽的小崗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發展都沒有太大變化。如何致富,成為了擺在面前的難題。

2004年,沈浩受安徽省委選派來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他的到來也開啟了小崗村的“二次改革”。從修建友誼大道開始,沈浩帶領小崗村走進發展“快車道”。在引進工業、發展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的“三步走”戰略指引下,小崗村率先推行并建立新型土地流轉機制,跳出種糧的單一結構,走向規模經營。到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從2003年的2300元,提高到了6600元。

家鄉的發展也讓嚴余山下定決心再次回到小崗村。嚴余山1992年離開小崗村外出闖蕩。2014年,嚴余山當選村黨委委員,他隨即退出其在上海的公司,放棄100多萬元的年收入回到家鄉當村官。此后,他便一直在這片養他長大的土地工作,為了家鄉的發展不遺余力。

其實,在1992年-2014年期間,嚴余山也曾幾次回到小崗村創業,但因各種原因,都沒能持續下去。提起這些“失敗”的創業經歷,嚴余山有著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因為我們的‘根’在小崗村,所以每一次外出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地回來。父親他們這一輩創造了‘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我們第二代小崗人則肩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要在他們解放生產力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小崗村。”



1996年 嚴余山在家門口搭乘長途車

2014年的冬天,嚴余山發現村里人對網購還沒有太多概念,便決定要引導大家“觸網”,在小崗村開起了第一家淘寶網店。嚴余山坦言,剛開始網店并沒有很多業務,開網店最大的意義在于幫助想要從事互聯網創業的農民充分了解網店的運營。“我在家里買了幾臺電腦,基本每天晚上下班后,都有一群青年農民過來學習。”此后,嚴余山又在小崗村開辦了第一個快遞物流服務中心,打通了村里發展電子商務的“最后一公里”。



嚴余山(右)手機掃碼替村民發貨

小崗村的改革步伐也從未停止。這些年,嚴余山欣喜地發現,小崗村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產做優、二產做強、三產做旺”,小崗村積極推動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2015年,小崗村頒發了安徽省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一證,這個被村民稱為“紅本本”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確定了土地的承包權屬。2016年,小崗村又在安徽省率先開展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并在同年開展了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從此,小崗村實現了“人人持股”。2018年2月9日,小崗股份經濟合作社首次分紅。截至目前,小崗村已連續六年分紅,累計達1400多萬元。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3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0元,再創新高。



小崗村分紅照片

在小崗村這片改革沃土,新的勃勃生機正在孕育。深植在這片土地的“小崗精神”則始終是小崗村奮進向前的力量源泉。

“傳承好上一輩的精神是我們的使命,而如何來傳承,簡單講就是一個字:‘干’。要通過具體措施的落實,一步一步往前走。”嚴余山現在每天都很忙碌,“感覺時間不夠用”的他,正同小崗村一起邁向打造“百億小崗”的階段性目標。面向未來,他也期待著小崗村成為更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一路走來,小崗人敢于先行先試,敢于蹚出新路徑,小崗村的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前方,將是更加廣闊的天地。

荔枝新聞記者/張紫珺 攝像/權廉程 剪輯/奚宇 包裝/奚宇 周勝男 何君瑋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