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的路,水云鋪,漁船連家水上漂,漁網做門簾,掛滿樹,走近才見幾戶人家住。”昔日捕魚人經常吟出幾句詩,聽著優美,其實是淮安市盱眙縣洪建村過去漁民生活狀況的寫照。昔日百年的狀況:一條漁船幾張網,漂在湖面捕魚度日,漁民幾輩人的習俗,住在岸邊低矮的茅草房。
變化始于2018年,實施漁民上岸工程,時任洪建村黨支部書記的劉慶花說:“當時洪建村1600多人分布在方圓幾百公里的幾十個大小湖面,家就是船,船就是家,日子過得太緊巴。”經歷了轉型的陣痛,一時無魚可捕的漁民,整天愁眉苦臉。村民周科建說起當年的自己,生計所迫,他搞過船運,打過工。政府實施了上岸安居工程,5年前他承包了300多畝精養蟹塘,今年的純收入超30萬元。“新農人”史才軍接過話茬:“我今年養殖了100余畝螃蟹,除去每畝1550元的塘口費,凈掙20多萬元。”同是螃蟹販運的“新農人”段夫龍興奮地說:“一個秋天,近兩個月我就販運50多萬斤螃蟹。銷售1200多萬元,凈賺了15萬。”一連串數字背后凝聚著以黃蘭軍書記為班長的村兩委一班人的無私奉獻、為民情懷。
黃蘭軍當過兵,做過銷售,打拼十幾年,回到洪建村,從副職干部干起,2018年任村書記,村子充分發揮洪建的水網優勢,整合水面資源。從池塘標準化改造入手,不斷賦能科技含量,村里結合公共空間治理,對700畝養殖基地老化的塘口進行改造。對“三低”零散水面整治后重新對外招租發包。請省、市水產專家現場指導,給養殖戶傳經送寶。這么一來,不僅使養殖戶成品螃蟹每畝單產平均提高100斤左右,還給村集體帶來了10萬余元的租金收入。昔日淮河岸邊的小漁村如今成了生態漁村、水美之地。
傳統市場銷售螃蟹有一定的局限性,黃蘭軍為了讓洪建村的螃蟹、銀魚干、芡實米、菱角米等農特產品打開銷路,他在養殖基地旁建立網紅直播間,把“互聯網+水產品”“互聯網+特產”銷售相結合,線上線下雙線并行。站在電商直播間旁,黃蘭軍回憶起第一次走進直播間,“由于緊張,普通話又不標準,累得大汗淋漓。連續在抖音平臺播了五天,才賣出七單。”說到當初,黃蘭軍還有點不好意。勤學多練,向網紅主播跟班學,反復練,一天三次,一個多月下來,黃蘭軍基本掌握了電商帶貨的技巧,“新農具”玩得溜,還帶有專業味道,一天發貨140多單,粉絲7萬多人。如今黃蘭軍不僅成了網紅主播,成了“名人”,他還帶領村干部段夫利、劉永花,村民段夫龍、張言琪等20余人搞起抖音直播,銷售洪建的土特產。
按照抖音平臺做活體水產品的行業規定,洪建村需繳納10萬元現金作為保證金。黃蘭軍二話不說,個人掏腰包繳了10萬元的保證金。為村民,黃蘭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他招引了山東一民營企業到村里搞起螃蟹食品深加工。村黨總支打造的“龍船黨課”被新華社推介。今年,洪建村獲評“‘盱振興·一村一品’發展項目二十強村”,黃蘭軍本人也榮獲“十佳鄉村振興助農主播”。2023年村集體經濟突破100萬元。如今的洪建村成了充盈煙火百態漁家風情小漁村。
漁民上岸工程改變了鄉村的命運,是綠水碧波給鄉親們指明了農村發展方向,特色水產品、土特產催生了電商產業,沉浸式直播間、村辦企業不僅使村民掙到了票子,還給小漁村帶來了人氣和商機。如今,在洪建村“小手機”成了村民展示水鄉的“大舞臺”。黃蘭軍更是個“潮人”,憑借視頻直播,“云端”干起農家活,把洪建村及周邊的水產品銷售得風生水起。在洪建村直播帶貨已不是“王謝堂前燕”。限于水產品的季節性,如何讓粉絲粘性不減,隆冬季節,黃蘭軍和洪建人正在“補課充電”。(丁德昶 徐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