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江蘇南京、無錫、蘇州、揚州四個設區市同時入選第二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數量為全國之冠。近一年來,四個城市在更新和治理中,重視兒童的“一米視角”,著力打造“以兒童需求為導向,以兒童更好成長為目標”的兒童友好城市。
“兒童友好”程度是衡量一座城市溫度的關鍵標準,而“一米視角”則是小到家庭生活經營、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區發展,大到城市規劃建設、城市文化傳承和社會生活構建,都充分重視和鼓勵兒童的參與。借助“一米視角”不僅可以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而且能夠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事關廣大兒童成長發展和美好未來。
“兒童友好”就是“家庭友好”。兒童的“一米視角”往往代表了家庭的視角,兒童的評價也往往代表了家庭的評價,且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情。例如揚州市在“成長空間友好”領域,就以“一米視角”打造了游戲角落、步行路徑、探索空間等不同形式的兒童社區,以嵌入式、菜單式、分齡式服務為兒童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不久前發生在無錫市的愛心故事則更好地詮釋了“兒童友好”的內涵。山東12歲的女孩小呂到無錫做肺移植手術,一個人牽動一座城,大家愛心接力,終于幫小呂贏得了與死神的賽跑,也讓她與這座城市有了割舍不斷的感情。“兒童友好”就是“社會友好”。“一米視角”將兒童友好理念滲透到制度體系中,形成人人參與、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必將大幅提升城市溫度。例如南京最近出臺《南京市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指引》及指標體系,投資建成 44個兒童友好空間,命名21個兒童友好社區,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新風景線。“兒童友好”就是“營商環境友好”。兒童代表著未來,以“一米視角”打造的環境一定是宜旅、宜居的環境,當然也更是宜業的環境。例如蘇州市就圍繞“社會政策友好、公共服務友好、權利保障友好、成長空間友好、發展環境友好”五個友好建設,正在全域推動兒童發展與蘇州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不過,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更不可能一勞永逸。按照“先建設后評審命名”的原則,各創建城市要經過不少于三年的建設期,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組織的評審后,才能提請國務院命名為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在這個過程中,江蘇四個入選的國家兒童友好城市還需要不斷推動兒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讓兒童友好要求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充分體現。通過不斷匯聚多方合力,實踐探索“兒童友好”最佳路徑,全力打造具有江蘇特色、時代特點的兒童友好城市新樣板。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目前約有2.53億兒童(0—14歲),引入兒童的“一米視角”,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城市各類兒童友好空間與設施規劃建設標準,建設出適合兒童身心發展,滿足兒童服務和活動需求的城市,營造出“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美好場景。
(胡波)